【摘 要】
:
目的 为了给肝细胞癌术后复发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多的参考,选取接受肝切除术的CNLCⅠ、Ⅱ期的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患者,分别研究其术后早期复发及晚期复发的影响因素,且对于术后复发时仍为CNLCⅠ、Ⅱ期的患者,研究影响其再次治疗后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9年1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行肝切除手术且术后病理证实为肝细胞癌的患者,经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后,纳入CNLC Ⅰ、Ⅱ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为了给肝细胞癌术后复发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多的参考,选取接受肝切除术的CNLCⅠ、Ⅱ期的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患者,分别研究其术后早期复发及晚期复发的影响因素,且对于术后复发时仍为CNLCⅠ、Ⅱ期的患者,研究影响其再次治疗后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9年1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行肝切除手术且术后病理证实为肝细胞癌的患者,经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后,纳入CNLC Ⅰ、Ⅱ期HCC且术后已复发的患者共115例,收集其病例资料,采用住院或门诊复查、电话随访方式进行随访观察。依据术后复发时间间隔进行分组,分为早期复发组(复发时间间隔<2年)和晚期复发组(复发时间间隔≥2年),将患者肿瘤复发时间使用对数变换,经K-S检验确认为正态分布后,通过单因素线性回归及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在患者一般情况(性别、年龄、乙型肝炎e抗原、是否合并肝硬化、术前血红蛋白、甲胎蛋白)、肿瘤特性(原发肿瘤的数目、大小及分化程度,有无包膜侵犯)、及手术相关因素(腹腔镜/开腹手术、是否为解剖性肝切除、术中出血量)等方面,分析影响患者早期复发与晚期复发的危险因素;在115例术后复发的病例中,我们筛选出肝功能良好、无血管侵犯及肝外组织转移(即分期仍为CNLC Ⅰ、Ⅱ期)的患者63例,将复发时甲胎蛋白水平、再次治疗方式、复发时间间隔、复发肿瘤的数目及最大径等纳入COX回归模型,研究影响这部分患者治疗后生存率的危险因素,同时我们使用Log-rank法,将复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行再次手术后1、3年累积生存率和射频消融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组的1、3年累积生存率的两组生存曲线进行对比,并在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方面对首次肝切与再次肝切进行比较,以验证两种治疗方式对复发性HCC患者的预后影响及对再次肝切除手术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早期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术前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肿瘤分化程度、包膜累及情况、原发肿瘤最大径、原发肿瘤数目、合并肝硬化,其中原发肿瘤数目及分化程度为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晚期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肿瘤分化程度、原发肿瘤数目、原发肿瘤最大径、术前AF P、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virus e antigen,HBeAg)阳性、合并肝硬化、非解剖性肝切除,其中原发肿瘤的数目、最大径及分化程度、合并肝硬化、非解剖性肝切除为术后晚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复发时间间隔短和再次治疗时AFP高水平为影响患者复发后生存率的危险因素。复发性肝细胞癌患者再次切除术组的1、3年累积生存率为95.83%,62.5%,中位生存时间为(39±5.772)月;射频消融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组的1、3年累积生存率为92.30%,51.28%,中位生存时间为(36±2.77)月,两组患者术后1、3年的累积生存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269>0.05)。此外,再次肝切除术的手术时间(4.58±1.24 h)大于首次手术时间(2.52±0.73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83.75±103.25 ml、179.17±119.71ml,两次肝切除术中出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4>0.05)。结论 肿瘤多发及低分化为肝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肿瘤多发、肿瘤直径≥5cm、分化程度较差、合并肝硬化、非解剖性肝切除为术后晚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CNLC Ⅰ期、Ⅱ期HCC患者,在接受肝切除术后需在相应的时间实施严格的复查,以预防术后复发;对于CNLCⅠ期、Ⅱ期的复发性HCC患者,行手术切除及射频消融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组的术后1年、3年累计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切除或为最佳选择方式,相比于首次肝切除术需严格注意操作精细;肿瘤较小的复发性HCC可考虑行射频消融治疗,直径较大时可考虑联合介入治疗来提高其疗效;此外,复发时间间隔、复发时的AFP与复发性HCC患者的再次治疗后生存率相关联,对于复发时间间隔较短、AFP水平较高的患者,即使通过治疗达到肿瘤的再次控制,在其治疗后仍需实施更为严格的复查甚至随访监督。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研究可注射富血小板纤维蛋白(injectable platelet rich fibrin,i-PRF)材料的物理与生物学特性,不同浓度、不同组分i-PRF对人毛乳头细胞(human dermal papilla cell,h DPC)的增殖、迁移、诱导能力影响,探究i-PRF治疗脱发的可能机制,为临床脱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采集人外周静脉血,在60 g离心力下离心3 min制备
研究背景:自体脂肪颗粒移植是将负压抽吸得来的脂肪颗粒经过体外处理后再移植至所需部位的过程。供区多选择腰腹部、大腿内侧、臀部等皮下脂肪丰富的部位。获取的脂肪组织经过体外的一系列纯化处理后再移植至受区,达到修复各种原因导致的软组织的缺损或凹陷畸形、治疗瘢痕、促进创面愈合、面部年轻化、修饰改善轮廓外形等目的。自体脂肪组织因其具备可靠的生物相容性、来源丰富、获取相对容易、移植后存活部分长期有效等优点,目前
背景:前列腺癌是全球成年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前列腺癌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分别为141.43万人及37.53万人。尽管我国目前尚属前列腺癌的低发地区。但随着国民生产力的增强、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膳食结构的调整,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对某地区前列腺癌患者进行临床基线特征分析及相关危险因素探究对该地区的前列腺癌防治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仅有北
胆管癌(CCA)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具有侵袭性强,预后差,患者生存期短等特征。CCA病人的诊断方法选择有限,因此早期治疗富有挑战性。目前胆管癌主要的治疗方式是手术切除和放化疗,但基于胆管癌早期缺乏明确临床特征,当确诊时常常错失了最佳的手术时间,加上CCA是一种异质性恶性肿瘤,放化疗对胆管癌的疗效不佳,导致胆管癌的预后很差。因此,进一步探索和了解胆管癌发病的分子机制,探索新的治疗方向和靶点,对改
研究背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危害人类健康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尽管目前对HCC的诊疗手段不断提高,根治性手术切除仍然是HCC患者最重要的治疗方式,但HCC患者的临床预后不佳,术后5年复发率仍高达70%左右。影响HCC患者术后复发的高危因素有很多,包括病灶残留、肿瘤直径、肿瘤数量、肝硬化程度、手术方式等。其中,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背景和目的:根据新近数据显示,美国2020年原发性恶性骨组织肿瘤确诊病例约为3600例,其中死亡1720例。软骨肉瘤是目前第二大常见的恶性骨肿瘤,其全年龄段总体发病率仅次于骨肉瘤。在IARC(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数据库报告的所有恶性骨肿瘤病例中,软骨肉瘤约占27%。成人患者中软骨肉瘤最常见,约占40%;其后依次是骨肉瘤(28%)、脊索瘤(10%)、Ewing肉瘤(8%)和未分化多形性肉瘤(4%)。与
目的:分析ⅠA期肺浸润性腺癌在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 tomography,CT)下最大CT值对其远期预后的影响,对早期肺癌的诊断、治疗和远期预后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从2015年1月到2018年12月期间于我院胸外科行手术治疗的ⅠA期肺浸润性腺癌患者,纳入符合标准共306例。从CT工作站中测量结节最大CT值,以ROC曲线cut-off值分为高低两组;根据术后病理资料,按照主要病理亚型、国
目的:运用改进型Pauwels角测量法建立不同分型的股骨颈骨折模型。利用三维有限元技术分析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FNS)、动力髋螺钉联合防旋钉系统(DHS+DS)和“倒三角”空心螺钉(inverted ICS)三种内固定方式治疗不同Pauwels角度股骨颈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为骨科医师在治疗过程中合理选择术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选取一名健康青壮年男性患者,完善髋关节CT(电子计算机断层摄影技术
研究目的 分析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对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相关的不可切除原发性肝癌的短期治疗效果及相关影响因素,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
背景与目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有较高的侵袭性,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做为其标准治疗术式存在手术风险高、创伤大、术后生活质量低等问题,导致在患者中接受度低。对于不愿或不能接受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患者,保膀胱手术治疗方案主要有两种:分别是膀胱部分切除术和根治性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结合化疗与放疗。然而哪种方案的疗效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