钾素管理措施对稻油轮作体系土壤钾素肥力的影响及其机制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043976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钾是植物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对水稻、油菜等作物的生长发育和生理代谢至关重要。水稻-油菜轮作是我国长江流域最重要的轮作制度之一,轮作体系的稳定对于维持我国的粮食安全和保障油料供应具有重要意义。稻油轮作体系具有集约化程度高、化肥施用不平衡的特点,导致农田土壤钾素处于缺乏状态。集约化制度下,农作物秸秆数量巨大且含钾丰富,秸秆还田是秸秆资源化利用、缓解土壤钾素亏缺的有效途径。但秸秆还田提升土壤钾素肥力的潜在机制尚不明确,秸秆还田后钾肥的适宜用量有待进一步明确。因此,研究钾素管理措施(秸秆还田配合钾肥施用)对水稻-油菜轮作体系土壤钾素容量-强度关系、土壤团聚体组分钾含量的变化以及难溶性矿物钾的释放的影响,明确秸秆还田配施钾肥对钾素肥力的影响及其机制。在此基础上,借助钾素管理田间定位试验,通过作物-土壤体系钾素肥力的变化和作物产量效应,总结出适合该区域轮作制度下的农田土壤钾素管理策略,对该区域稻油轮作体系钾肥的合理施用及钾素资源的管理具有重要的实际生产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秸秆还田配施钾肥增加了0-20 cm耕层土壤的钾离子活度、结持在非特殊位点上的钾、平衡溶液中水溶性钾、平衡溶液中交换性钾、土壤最小可交换性钾和20-40 cm亚耕层土壤的钾离子活度,从而提高了土壤供钾能力。与秸秆不还田不施钾处理相比,秸秆还田或施用钾肥后0-20 cm土壤钾离子活度、结持在非特殊位点上的钾、平衡溶液中水溶性钾、交换性钾和最小可交换性钾分别增加了107%-577%、55%-137%、167%-233%、14%-28%和17%-33%,20-40 cm土壤钾离子活度增加了56%-131%。(2)秸秆还田通过增加大团聚体中的腐殖酸含量增强钾的吸附,提高了土壤钾素肥力。秸秆还田协同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和腐殖酸碳含量,提高了>2 mm团聚体的占比,与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秸秆还田后土壤有机碳和腐殖酸碳含量分别增加了16.6%和15.8%,>2 mm团聚体增加了23.0%。秸秆还田配施钾肥增加了>2 mm团聚体组分交换性和非交换性钾库,从而提高了土壤团聚体钾库。与秸秆不还田或不施钾肥处理相比,秸秆还田配施钾肥>2 mm团聚体交换性钾库和非交换性钾库分别提高了45.4%和13.4%。结构方程模型表明,土壤有机碳和团聚体组分对钾离子的吸附影响显著,有机碳直接影响土壤非交换性钾含量,而团聚体组分则影响交换性钾库和非交换性钾库。(3)缺钾条件下,长期耕作的土壤水云母可向1.4 nm过渡矿物和高岭石的转化,提高土壤钾素的供应。与秸秆还田配施钾肥处理相比,长期管理下不施钾处理表现为高岭石比例较高,水云母比例较低,土壤钾素释放能力减弱。为明确缺钾条件下含钾矿物钾释放的热力学机制,采用草酸和柠檬酸溶解黑云母模拟矿物钾的释放,结果表明,有机酸可促进含钾矿物中钾的释放。进一步分析发现,有机酸羧基和羟基官能团与与黑云母结合能分别为7.0-10.3 k J mol-1和4.2-8.5 k J mol-1,分别以氢键和范德华力吸附在含钾矿物表面,促进难溶性矿物钾的释放。(4)秸秆还田配合钾肥施用可维持轮作体系作物的高产稳产和土壤钾素肥力,提高钾的利用效率。与不施钾相比,钾素管理策略下水稻产量增幅为12.7%-27.8%,油菜产量增幅为19.2%-29.6%,轮作体系钾素吸收增幅为58.6%-147.6%,土壤钾素亏缺值平均每年增加-2-229 kg K hm-2,土壤交换性钾和非交换性钾含量分别提高30.4%-186.4%和-1.8%-29.3%。考虑到土壤-作物体系的产量、土壤钾素肥力和钾的利用效率,秸秆还田后投入与籽粒带走等量的钾是稻油轮作体系最佳的钾素管理策略。综上,秸秆还田配施钾肥通过提高耕层土壤钾离子供应的容量和强度,增加土壤大团聚体交换性钾库和非交换性钾库,同时维持含钾矿物的组成,提高土壤钾素供应能力,从而维持稻油轮作体系作物的高产稳产和农田土壤钾素肥力。
其他文献
本论文以作曲家何训田的钢琴与管弦乐队作品《色之舞》(2009)和单簧管与管弦乐队作品《空之舞》(2011)作为研究对象。两部作品都呈现出“无中心无主次,互为中心互为主次”的多样形态和高维声场的结构流音乐特征。因此将以作曲家所创立的结构流作曲法的观念与理论作为分析依据,通过理论陈述和乐谱文本,在结构流视角下对两部结构流音乐作品的多维流动态和交互结构力进行从宏观到微观的探究和分析。结构流作曲法源于作曲
学位
霉菌毒素是一类由真菌产生的有毒有害次级代谢产物。目前已鉴定的霉菌毒素有500多种,其中呕吐毒素(DON)、黄曲霉毒素B1(AFB1)和玉米赤霉烯酮(ZEN)是污染饲料的主要霉菌毒素。在当前全球变暖的趋势下,农作物被霉菌毒素污染的风险也在增加,严重危害畜禽健康。因此,监测饲料中常见霉菌毒素的发生情况,同时开展主要霉菌毒素致畜禽危害的新毒理机制的研究,对防控霉菌毒素对畜禽生产和人类食品安全的危害具有重
学位
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 Maxim.)是重要的材用、药用和木本油料植物,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本研究以胡桃楸为研究对象,利用三代测序技术对胡桃楸开展全基因组测序及组装,并对胡桃楸基因组特征、进化地位及历史进行系统的阐述。整合生长、生理及多组学技术,研究胡桃楸果实发育规律及代谢产物动态变化,分析胡桃醌和油脂合成、调控相关基因,初步构建了胡桃楸果实发育的网络模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学位
食品级胶体颗粒稳定的Pickering乳液一直是食品领域研究的热点,对调控食品的感官品质、营养和稳定性等有着重要的影响。细菌纤维素纳米纤维作为一种绿色、可持续的胶体颗粒,能够不可逆吸附在油水界面稳定乳液,但是其较差的分散稳定性与两亲性,以及单一的基团结构等性质限制了其在Pickering乳液方面的应用。本文利用细菌纤维素纳米纤维(BCNFs)与大豆分离蛋白(SPI)复配协同稳定Pickering乳
学位
暴马桑黄(Sanghuangporus baumii)是一种珍贵的药用真菌,具有抗炎,保肝护肝和抗肿瘤等多种功效,其中三萜类物质是暴马桑黄主要的药用成分之一,但暴马桑黄中三萜含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影响了其在医疗保健中的应用,因此如何提高三萜含量则成为暴马桑黄研究的关键。水杨酸是一种次生代谢物诱导剂,本研究将水杨酸添加到暴马桑黄液体发酵培养体系中,以三萜含量为指标筛选出最适的水杨酸添加浓度和处理时间
学位
HD-Zip家族基因分为4个亚家族,每个亚家族基因功能存在差异性及基因多样性,尤其在植株生长和抗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缩短落叶松育种周期并尽快获得定向改良材料,开展生长以及抗逆相关基因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和研究价值。本研究结合实时荧光定量结果,选择表达量差异性明显的Lo HDZ2作为后续研究对象。首先克隆Lo HDZ2基因,并构建该基因表达载体,通过稳定转化落叶松胚性愈伤组织,建立体外再生体系获得长
学位
咖啡酸甲基转移酶(Caffeic acid O-methyltransferase,COMT)是一类S-腺苷蛋氨酸(S-adenosylmethionine)依赖的氧甲基转移酶,具有极高的催化活性和底物广泛性,可催化多种底物甲基化,因此在植物多条代谢途径中都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有关该基因的功能研究大多集中在木质素合成及改变木质素单体比例方面,少数集中在调控褪黑素合成方面,且仅在少数草本植物中证实了C
学位
叶是植物的重要营养器官之一,对植株生长发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叶脉作为叶片的关键组成部分,在支撑叶片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研究团队前期构建了裂叶桦(Betula pendula’Dalecarlica’)叶脉发育的调控网络,鉴定出白桦BpPHD4(PLANT HOMEODO MAIN 4)基因在白桦(Betula platyphylla×B.pendula)叶片形态和叶脉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为
学位
磷酸钙(Ca-P)矿物大量存在于地球岩石圈(如磷酸盐矿石)和生物体内(如牙齿、骨骼、鹿角和部分病理性钙化),是目前研究最广泛的无机化合物之一。不论是土壤环境还是生物体内环境,都存在多种溶解度较高的磷酸钙亚稳相,这些亚稳相最终都会逐渐相转变为热力学最稳定的羟基磷灰石(HAP,Ca10(PO4)6(OH)2)。尽管如此,在微观尺度下探究各种亚稳相到HAP的相转变过程仍然未知。另外,矿物-水界面上特定反
学位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是我国具有重大经济价值的养殖鱼类之一。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大量细菌性疾病爆发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鲇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是一种杆状的革兰氏阴性菌,可引起黄颡鱼等水生动物严重的腹水病、肠道败血症以及裂头病。为了解黄颡鱼对细菌感染的动态免疫反应,本研究通过转录组分析黄颡鱼感染鲇爱德华氏菌后8个不同时间点在脾脏和肝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