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来自于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课题“甘遂饮片的炮制机理研究”。甘遂系有毒中药,为大戟属植物,生品仅限外用,内服必须炮制。中国药典2005版仅对甘遂药材及其炮制品的外观性状作了部分规定,但缺乏对炮制品内在质量标准行之有效的检测手段,对甘遂饮片的炮制机理研究更加匮乏。本课题按药典方法炮制得到醋甘遂,通过药理学研究和化学研究,初步探讨了甘遂的炮制机理。论文分为两部分:一、文献研究通过查阅文献,对大戟属植物的炮制减毒作用作了了解,通过对甘遂古今、中外炮制方法的整理,探求前人对甘遂加工炮制的意图;并提出本课题目标:结合甘遂的化学、药理研究概况以及甘遂的临床应用,重点对甘遂醇提液及各极性部位进行了初步的毒理研究、药效筛选及化学分析,初探醋制甘遂的炮制机理。二、实验研究1.甘遂炮制前后毒性、刺激性及泻下作用比较比较研究了甘遂炮制前后粉末、水、醇各部位的毒性、刺激性及泻下作用的变化。研究表明生甘遂粉末具有较强的毒性、皮肤刺激性和泻下作用,炮制后LD50提高3倍,皮肤刺激性明显下降,泻下作用得到缓和,证明甘遂醋制减毒及缓和药性是有依据的。进一步的实验证明甘遂的毒性和泻下作用成分主要存在于乙醇提取物中。2.甘遂毒性、刺激性及泻下作用活性部位筛选比较研究了甘遂炮制前后各极性部位的毒性、刺激性及泻下作用的变化。研究表明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二萜部位LD50较小,炮制后相应部位LD50均提高,毒性降低,特别是乙酸乙酯部位LD50提高近4倍,二萜部位仅能测出最大耐受量,远大于人用口服量;乙酸乙酯部位、二萜部位为刺激性较大部位,炮制后相应部位刺激性下降,尤其是二萜部位兔皮肤及眼刺激均明显下降;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泻下作用较强烈,醋制后可使墨汁推进率下降,推迟小鼠第一次排便时间,尤其是石油醚部位缓和泻下作用最为明显。3.生甘遂、醋甘遂各部位化学组成的比较研究采用TLC及HPLC等色谱技术,对甘遂、醋甘遂醇提液及不同极性部位图谱作了初步分析。通过对甘遂及醋甘遂的TLC和HPLC图谱比较得知:甘遂炮制后,醇提液多种化学成分增加或减少,升降不一,但各成分含量的相对比值有所不同。通过对甘遂及醋甘遂各个提取部位的TLC和HPLC图谱的比较得知:炮制后石油醚部位各成分含量整体下降,其中35min附近一物质含量下降明显,推测含量下降的物质可能是引起甘遂强烈泻下作用的物质基础之一;醋制后乙酸乙酯部位成分含量有升有降,其中35min、41min附近两成分下降明显,39min附近一成分含量有所上升;正丁醇部位炮制前后未发现有明显差异。二萜部位炮制后,35min附近一物质含量稍有上升,41min和45min附近两物质含量下降明显,减少达80%,结合药理实验研究,推测炮制后含量降低的这两物质可能是甘遂刺激性的物质基础。4.甘遂与醋甘遂指纹图谱的初步研究本文还对商品甘遂饮片及其炮制品HPLC指纹图谱的构建进行了初步探讨,所建立的甘遂及醋甘遂HPLC指纹图谱中,加入胡薄荷酮作为内标参照物,标定了17个共有特征(指纹)峰,各特征峰的调整保留时间之比和相对峰面积可以作为甘遂质量优劣的依据,同时为甘遂进口药材的质量标准及其炮制品研究提供资料。5.对甘遂的炮制工艺进行了初步研究,证明药典30%的加醋量是确实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