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二五”(2011年至2015年),是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率先转变发展方式,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推进改革开放,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全面提升海洋产业发展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首先从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两方面对上海海洋产业现状进行分析。静态分析包括:海岸线资源、滩涂分布及经济利用、上海港口资源及港湾利用情况分析、上海海岸线海洋经济密度分析;动态分析包括:1.上海海洋产业结构特征分析,即从三次产业的构成进行分析、上海涉海产业就业分析、上海海洋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2.对上海海洋三次产业现状分别进行分析,包括上海海洋第一产业结构分析,主要从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两个方面进行剖析;上海海洋第二产业结构分析,主要包括上海海洋产业目前涉及到的海洋电力业、海洋油气业、海洋船泊工业;上海海洋第三产业结构分析,主要从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业两部分进行分析。3.上海海洋环境主要是东海和长江入海口的环境现状分析。对上海海洋整体发展进行分析以后,本文主要运用邓聚龙教授的灰色系统理论对上海海洋产业结构进行实证分析。灰色系统理论主要以“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开发,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演算出对运行行为、演化规律的正确描述和有效监控,从而达到对事件的确切描述和认识,实现对所分析目标系统的分析、评估、建模、预测、决策、控制、优化的方法论。本文主要就上海海洋三次产业,以及各主要海洋产业作为分析目标,将海洋经济、涉海就业和环境影响作为评价指标进分建模分析。首先分析上海海洋产业结构发展趋势。分为两部分。一、通过对上海海洋三次产业与上海海洋总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确定三次产业与总产值的关联性,从而确定三次产业发展的优先顺序,即上海海洋第三产业优先发展,其次为上海海洋第二产业,最后为上海海洋第一产业。二、分析上海海洋各主要产业,主要包括:海洋渔业、海洋电力业、海洋油业、海洋天然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业七个主要海洋产业与上海海洋生产总值进行关联性分析,确定各产业与总产值的关联性大小,确定产业的优先发展顺序,为海洋交通运输业与上海海洋产业的关联度最大,为上海海洋的主导产业,海洋天然气业、海洋船舶工业、滨海旅游业关联度次之,海洋渔业海洋电力业及海洋原油关联度最小。其次,将上海海洋三次产业以及各主要海洋产业与评价指标即涉海就业与海洋环境影响进行关联性分析。从三次产业来看,上海海洋第三产业与上海涉海就业人数相关度最大,其次是海洋第一产业,而海洋第二产业的关联度最小;东海海洋环境污染影响相关性最大的是海洋第三产业,其次是海洋第一产业,关联性最小的是海洋第二产业。从各主要海洋产业来看,上海涉海就业人数关联度最大的是滨海旅游业,其次是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天然气业,关联性较小的是海洋电力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油业;与东海海域环境污染影响关联度最大的是海洋油业、海洋电力业,其次是海洋天然气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关联度最小的是海洋渔业和海洋船舶工业。通过建立灰色聚类模型分析上海各主要海洋产业间的关联性大小,以确定存在关联发展的产业。通过分析可得出,海洋天然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及滨海旅游业具有一定的产业关联性,产业间的协同发展作用较大;而海洋渔业,海洋油业,海洋电力业之间以及与其它产业间有关联性均较小,产业间的协同发展作用较小。通过建立灰色决策模型,对三个指标作为决策评价指标,将上海海洋三次产业以及各主要海洋产业作为事件进行产业发展决策。通过建立模型可得出,目前的海洋产业结构优化中,以优先发展海洋第三产业、其次是第二产业、最后为第一产业的顺序进行,以及以优先发展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天然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电力业及海洋油业的顺序进行上海海洋产业结构调整未来海洋产业的发展顺序。最后通过建立GM(1,1)模型对上海2010年到2014年的海洋总产值进行预测。可以发现,与上海制定的“十二五”规划要求的海洋产值年增长率15%的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上海海洋产业结构必须进行优化。通过以上定性和定量分析,本文提出,上海海洋产业需将主导产业与优势产业重点发展,继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发展海洋产业群,提升高科技在海洋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对各主要海洋产业的结构优化提出可行性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