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转炉炼钢生产过程中的钢水质量极大地影响着钢铁产品的性能,维持转炉生产过程稳定、准确预测生产过程变化对提高钢水质量至关重要。随着传感器网络、云平台、5G通信等技术的进步,海量的生产数据能够被获取,为转炉生产过程的实时动态控制提供了充足的信息。然而,由于转炉炼钢生产过程的反应机理复杂、工艺参数控制较大地依赖于人工经验、不同炉次的生产数据存在差异性,现有的转炉控制模型在异常工况监控、吹炼终点时间预测、吹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炉炼钢生产过程中的钢水质量极大地影响着钢铁产品的性能,维持转炉生产过程稳定、准确预测生产过程变化对提高钢水质量至关重要。随着传感器网络、云平台、5G通信等技术的进步,海量的生产数据能够被获取,为转炉生产过程的实时动态控制提供了充足的信息。然而,由于转炉炼钢生产过程的反应机理复杂、工艺参数控制较大地依赖于人工经验、不同炉次的生产数据存在差异性,现有的转炉控制模型在异常工况监控、吹炼终点时间预测、吹炼全程钢水质量的动态预测等几个方面的监控或预测精度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因此,本论文基于函数型数据分析理论,对转炉炼钢生产过程监控和质量预测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生产数据的炉次间差异性大、异常工况的数据特征被掩盖,导致生产过程监控精度低的问题,提出了基于马氏距离的函数型导数支持向量数据描述(MD-FDSVDD)方法,用于转炉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首先通过函数型数据分析平滑生产数据的离散采样序列并提取一阶导数,去除炉次间差异性,突出异常工况相关的数据特征;然后引入马氏距离修正导数函数的强线性相关性;最后利用修正后的导数函数在核空间中估计出监控的控制限。通过转炉生产数据集验证,提出的MD-FDSVDD方法在实时监控中对喷溅和返干异常工况的检出率分别为80.75%和82.14%,报警提前量分别为30.5s和25.1s,异常工况检出率和报警提前量均优于传统方法,能够更准确地监控转炉生产过程。(2)针对吹炼终点时间预测的提前时间裕量小、异常工况下的预测精度低的问题,提出了函数型相平面(FDA-PP)的方法,用于转炉吹炼终点时间预报首先基于函数型数据分析提取烟气CO+CO2总含量的拟合函数及其一阶导数构建函数型相平面,通过相轨迹表征转炉熔池反应的速度和加速度变化,从冶金动力学的角度描述转炉生产状态;然后通过提取相轨迹的稳定状态边界来识别吹炼后期,为预测提供起点信息;随后通过预测吹炼后期的相轨迹演化趋势对吹炼终点时间进行预测。通过转炉生产数据集验证,提出的FDA-PP方法对喷溅炉次和返干炉次的平均相对预测误差分别为19.31%和17.01%,预测误差低于经典相空间方法、SVM方法和BP方法,能够更准确地预测吹炼终点时刻。(3)针对生产周期较长、生产数据特征复杂,导致吹炼全程的钢水碳温动态预测难度大的问题,提出了函数型核偏最小二乘(FKPLS)方法,用于转炉吹炼全程的钢水碳含量和温度的动态预测首先通过函数型数据分析将标量与时间序列的混合函数型数据平滑为连续函数,将样本×变量×时间的三向数据矩阵转化为样本×变量函数的两向矩阵;然后引入核函数将自变量函数映射到高维特征空间,并以自变量核主成分与因变量核主成分的协方差最大化为约束,提取核主成分,建立回归预测模型;最后通过基函数展开求解预测方程的回归系数函数。通过转炉生产数据集验证,对于中磷钢种,在目标碳含量0.04%的低拉碳工艺下,提出的FKPLS方法在吹炼全程对钢水碳含量和温度的平均相对预测误差小于15.31%和0.66%,预测精度优于FPLS、GPFR、TPLS、MKPLS以及MPLS方法,能够为后续工艺参数优化提供更准确的数据支持。(4)针对生产工艺波动大、脱磷回磷现象复杂,导致钢水磷含量预测的不确定度大的问题,提出了函数型相关向量机(FRVM)方法,用于转炉吹炼全程的钢水磷含量及其概率置信区间的预测首先基于函数型数据分析将生产数据的离散采样序列平滑为连续函数;然后通过基函数展开将自变量函数与因变量函数之间的回归问题转化为基函数系数之间的回归问题,并基于贝叶斯学习估计基函数系数的回归权重的概率分布;通过预测因变量的基函数系数的概率分布,进而预测因变量的函数曲线及其置信区间。通过转炉生产数据集验证,对于中磷钢种,提出的FRVM方法对吹炼全程钢水磷含量的平均相对预测误差小于18.09%,并且在置信度γ=0.1的条件下,置信区间对钢水磷含量参考值的覆盖率为89.34%,相比于GPFR方法、FPCA-RVM方法和MRVM方法,预测误差更低,对钢水磷含量参考值的覆盖率更高,预测结果的不确定度更小,能够为工艺控制和生产决策提供更可靠的参考和指导。
其他文献
随着露天资源的日益枯竭,矿产资源的地下开发已成为矿山开采的常态。在地下开挖工程中,受局部地质构造应力、开采深度等因素影响,高地应力将会使宏观大尺度裂隙逐渐发生闭合,导致小尺度微裂隙对围岩破坏的影响逐步显现。相比于完整连续性岩石、含宏观裂隙岩石,复杂地质环境中微裂隙岩石的力学行为、工程响应将发生显著变化。因此,开展微裂隙岩石的破坏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其力学行为的认识。众所周知,较高应力下的围岩工程易发
地下储气库是提高天然气保供能力、缓解天然气供应季节与区域矛盾的有效解决方法之一。目前我国90%以上的储气库是利用复杂构造或枯竭气藏改建而成的。由于受陆相沉积和构造运动影响,物性差和断裂发育等特点对储气库的快速周转、充分动用和安全运行带来了理论技术方面的挑战。为了满足天然气调峰需求,储气库具有强注强采特征,注采气速度可以达到常规气藏开发的10倍以上。针对储气库高速注采渗流理论、注气动态参数诊断和漏失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习作评价量规可以切实提升习作教学的实效性。习作评价量规的设计要点有四个:依据新课程标准,体现学段要求;对应习作要求,凸显重点目标;覆盖习作全程,实现过程指导;嵌入真实情境,发挥激励功能。
砂型3D打印技术因不需要模具翻制砂型,对单件小批量铸件具有柔性化能力强、高效高质量和节省原材料等优势,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针对砂型3D打印技术进行多材质复合砂型的制备开展研究,多材质复合砂型具有两种及两种以上种类的砂型材料制作砂型,使砂型兼具多种材质砂型具有的性能。为此,在砂型3D打印成形材料主要以呋喃树脂体系的石英砂材料成形为主基础上,开展多材质复合砂型3D打印形性调控技术研究,解决存在打
柔性铰链是柔顺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柔性铰链的设计是整个柔顺机构设计的关键。LEMs(Lamina Emergent Mechanisms)铰链是一种由平面薄板材料设计制作的柔性铰链,独特的结构和设计制作方式使其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目前,LEMs铰链的设计多集中在二维平面上,这极大的限制了其发展和应用。为了将LEMs铰链的设计从二维平面拓展到三维空间,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折纸和榫卯结构的柔性铰链设计方
钢轨表面缺陷是影响铁路运营安全的重要因素,在钢轨生产过程中必须对表面缺陷进行严格的检测。现有的人工目视检测钢轨表面缺陷方式存在效率低、工人劳动强度大、存在漏检等问题,已成为制约钢轨生产的“瓶颈”。由于钢轨端面形状的复杂性,并且表面覆盖大量氧化铁皮,传统的二维检测方式会造成缺陷的漏检与误报。二维检测与三维检测方法在表面检测上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两者具有互补性,将二维检测与三维检测相结合可提高缺陷检测
目前,微生物驱和微球分散体系驱已分别在油田得到应用,取得了较好增油效果,但微生物与微球分散体系的复合技术研究较少。这两种体系是否具有协同作用、是否比单一体系的增油效果更好、具体的提高采收率机理如何,缺乏研究和认识,导致该体系难以进一步推广应用及优化。为此,本文针对该复合体系驱油过程中的调驱机理、微观流动机制、应用范围等一系列问题,利用Mirco-PIV技术结合微观可视化驱油实验,围绕该复合体系的基
旋转机械是机械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行状态直接影响装备的服役性能。一旦齿轮、轴承、转子等旋转机械的关键部件出现故障,会导致整机工作效率下降,甚至造成经济损失或人员伤亡。旋转机械振动信号包含丰富的关键部件运行状态信息,准确地从中提取故障特征,对于保障机械装备健康安全运行至关重要。然而,旋转机械振动信号常包含复杂的频率成分,如转频的整数或分数倍谐波、各阶固有频率等;同时,由于旋转机械常运行于变转速工
随着人工智能与物流技术地不断融合,钢铁物流向智能化转型已成为必然,当前我国物流智能化相比欧美发达国家还相对落后,在欧美国家使用智能化物流的企业达到50%以上,而中国目前还不足20%。尤其在钢铁物流装备方面的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中国制造2025纲要中也提出了智能化物流、网络化物流、物联网+钢铁物流。本文着力于钢铁生产车间级物流的人工智能化研究,针对当前国内钢铁企业冷轧精
轻量化结构是实现零部件轻量化的主要手段之一,空心轴因为其重量轻、惯性小等优点,已经成为交通车辆车轴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目前空心车轴生产方法有实心轴钻孔、挤压以及楔横轧等工艺。大型车轴的生产主要依靠锻造后钻孔,不仅浪费材料且深孔加工难度大。挤压工艺需要多次成形,挤压力高,模具服役条件恶劣而寿命短。楔横轧工艺模具尺寸大成本高,不适用小批量空心轴的经济性生产。柔性斜轧工艺利用一对轧辊可实现不同规格、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