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隐喻类言说动词对比研究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ot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当代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可以反映不同文化之间认知差异的思维方式和工具。动词是语言的一种核心词汇,是语言的灵魂,人类对言语行为的描述离不开动词。人类思维和语言表达对动词需求的无限性、言说动词的有限性以及人类思维的隐喻本质共同导致大量隐喻类言说动词的产生。已有的言说动词研究主要局限于构词、语义学、语用学等方面,基于认知的研究相对较少;且作为研究对象的言说动词较为常规,导致部分新奇、异常或边缘性的言说动词往往被忽视。鉴于此,本文对汉英隐喻类言说动词的认知过程进行了系统的跨语言对比分析。本研究首先借助《现代汉语分类词典》和Roget’s Thesaurus of English Words and Phrases初步筛选出较为常用的言说动词,根据言说动词是否通过隐喻映射获得言说义以及始源域的不同类型,将其进行分类;然后通过《中国惯用语大辞典》和English Verbal Idioms初步筛选出使用频率较高的汉英言说类惯用语;最后利用CCL、BCC、COCA、BNC等汉英语料库以及汉英词典搜集并筛选大量语料,在概念隐喻理论的指导下对汉英言说动词中的隐喻映射进行详细的定性分析,概括出其认知过程的异同,并尝试解释造成这种异同点背后的认知动因。本文的研究发现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1)汉英言说类动词隐喻映射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属于实体隐喻的一种且都可以由人类具体行为、自然现象、感官体验等概念映射到言说域,其中人类具体行为既包括人体自身的活动又包括与熟悉物理实体的互动过程。汉英言说动词隐喻映射的不同之处主要是由不同的始源域映射到言说域,并且同一始源域下两种语言均出现了独有的喻体。2)汉英言说动词隐喻映射存在共性的原因是语言的体验性,而隐喻映射中之所以出现个性差异则与汉英两种语言在文化、思维和语言结构上的差异有关,这些差异进一步导致人们认知言说行为时采用不同的视角。3)通过对所选语料分析发现,在文学、新闻报道等文体中,隐喻类言说动词具有凸显言说过程的核心信息、吸引读者、简化语言表达等功能。本文将实体隐喻研究拓展到了言说领域,通过研究言说动词背后的概念隐喻现象深化了对动词隐喻形成机制的认识,有助于人们更加宏观地认识言说动词,更加深刻地感知两个民族文化和思维上的异同。此外,本研究对外语教学,特别是词汇教学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和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音乐和语言是人类两大重要的交流方式。研究表明,音乐可以传递运动概念。到目前为止,相关研究大多采用概念启动范式来揭示音乐与物理实体(如图片)在传递运动概念上的关系,目前还没有涉及音乐与语言领域。具体来说,音乐中的运动概念能否启动和影响语言(如动词,名词)的加工尚不清楚。为此,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两个实验来探讨不同音乐节奏下动词和名词的加工机制,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音乐和语言中隐喻性的运动概念
STEAM教育自提出以来,不仅受到了美国教育学者的广泛关注,同样受到了全球各个国家教育学者的推崇。我国在《2017地平线报告(基础教育版)》中提到,在我国教育发展的未来几年内,“STEAM学习理念的兴起”将成为推动我国基础教育应用现状改革的重要要素之一。报告中同样提到了STEAM教育的几大特征,比如多学科交叉融合、跨学科学习、整合性等。说明STEAM教育理念在我国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能够培养学生创
现如今世界文明进入全球化,全球的联系不断增强,全球化势力对人类社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目前人类所面临的问题大多都可以从网络的观点出发进行研究,例如对人际关系、资金往来、消息扩散、疾病传播等内容通通可以用网络的思维进行研究。社会网络分析理论将世界看作一张网,从这个视角出发符合当今时代人与人之间距离越来越近的趋势,万能的社交媒体、互联网将我们这些毫无关联的个体,变成一张大网内的无数节点。社会网络分方析方
句子阅读层级加工一直是语言认知领域的一项重要议题,句子阅读加工过程是指对心理词典中的词汇信息进行编码和意义提取的过程,可分为早期识别加工和晚期逻辑整合两个阶段。而形名结构又是词语组合当中的一种重要形式,一直被视作连接词汇学和句法学的桥梁。本实验中以“形容词+的+名词”为载体,将该结构置于句子语境中,通过操纵字序和搭配合理性两个变量,实现句子阅读层级加工两阶段的跨越及整合,以此来探究在句子语境下由汉
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而转喻的使用增添了唐诗的语言艺术魅力,同时也成为唐诗翻译中的一大关注点。就唐诗英译而言,许渊冲的翻译无疑是优秀译例之一。翻译是人类一种重要认知活动,而转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和语言替换,更是人类思维和概念化的认知手段,这使得转喻与翻译之间关系密切。为此,本文拟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转喻理论考察许渊冲唐诗英译本,总结对转喻采取的翻译方法,借以展示转喻与翻译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认知视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出行服务的要求也变得愈加严格,关注的焦点从出行效率向出行体验开始转变。智能交通服务系统作为现代交通建设的重要环节,能够为出行者提供全面的交通信息服务,保障出行者的出行体验。但目前交通服务系统提供的出行服务功能单一且未充分考虑当前用户的出行体验。因此,本文从用户角度出发,实现了面向用户多样化出行需求的智能交通服务系统。本文的具体工作如下:(
癫痫是严重威胁人体健康的脑部慢性病,为脑神经元细胞异常放电所致,目前,全球患者基数已达5000万,患者增长率达10%,癫痫的早期医疗诊断至关重要。癫痫引起的大脑活动可由脑电信号反映,基于脑电信号的癫痫检测逐渐成为研究焦点。然而,目前癫痫脑电信号的识别算法仍存在采集特征不够全面、冗余计算多、泛化能力弱等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通过对癫痫脑电信号的预处理降噪、多类特征采集、特征降维后,经集成学习算法完成
动-名结构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歧义结构,既可以解释为动宾结构,也可以理解为定中结构,在所涉及的动词和名词均为双音节的情况下表现得更为明显。动宾结构和定中结构的理论研究成果颇丰,但实证研究特别是涉及两结构对比的加工研究却相对匮乏。在此背景下,本文在前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现代汉语动-名结构的加工,并从词汇的典型性角度解码影响动宾结构和定中结构神经机制的因素,为人脑甄别多义结构的理论假设提供神经心理学证
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处理有着广泛的应用场景,而运动阴影检测作为高级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处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其检测结果的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后续工作的开展。运动阴影与运动目标有两个相似的特性:一是运动阴影与运动目标都与背景有着明显的差异;二是运动阴影与运动目标有着相同的运动特征。以上两个特性很容易造成运动目标粘连、扭曲甚至丢失,从而影响对目标的检测、追踪以及分类等操作。运动阴影与运动目标之间存在的相似特性,
在信息化时代,视觉是人类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图像作为视觉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给我们提供丰富的信息。高质量的图像既可以满足视觉上的追求,又可以为众多领域的研究提供精准信息。然而,图像在采集、存储、处理以及传播的过程会引入各种类型的失真,从而导致图像质量下降,给人类获取信息带来很大困难。因此,如何快速准确地评价图像质量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本文针对高斯模糊图像和DI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