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西方翻译研究逐渐开始向文化转型,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则是八十年代初翻译研究“文化转向”大潮中兴起的一派译论。 女性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大高潮。第一个高潮是从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初,主要目标是从法律上为女性争取财产权、选举权及受教育权。第二次高潮出现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目标是批判性别主义、性别歧视和男性权力。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女性主义以“性别”作为文学批评研究的基本切入点,致力于揭示妇女在历史、文化、社会中处于从属地位的根源,探讨性别与文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向传统的男性中心观念提出挑战,以达到发掘女性话语、重建文化研究新理论的目标。 西方新时期的女性主义思潮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社科院的朱虹教授引介到中国之后,对我国的外国文学研究和批评以及女性文学创作等产生了巨大影响,译界人士也逐渐意识到女性主义对翻译的影响,并开始在各类期刊上发表文章探讨女性主义与翻译的问题。女性主义应用于翻译研究使得人们进一步从性别的角度去理解翻译的复杂性,为我们认识原作与译作的关系、忠实的翻译原则以及译者隐形等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但相对而言,国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关注不多,因此,笔者拟以此文系统地阐述女性主义与翻译的关系及女性主义翻译的观点、实践方式、对传统议论的颠覆、局限性等等,以期抛砖引玉,引起翻译界学者对这方面做深入的研究。 除引言和结语外,整篇论文分为四个章节: 在引言中,笔者简单介绍了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意义,并回顾了女性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引介及其对我国学术界的影响,指出女性主义被纳入翻译研究绝非偶然。 第一章是全文的引子。笔者从女性与翻译的关系谈起,指明女性与翻译自古以来就有着不解之缘。一方面,由于翻译与女性有着同样的遭遇,在各自从属的等级秩序中都处于弱势地位,人们惯常用性别话语来描述翻译,将翻译女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