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4年随着社会语言学的诞生和兴起,称呼语的调查和研究成了热门话题。早期大部分研究探讨归纳社会、文化、心理因素如何影响和决定称呼语的使用模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转换视角,着重研究称呼语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承载的社会功能,以及说话人如何借此实现特定的交际目的。然而以往的研究过分强调社会结构对称呼语的制约作用,忽视了使用者的主体性,因此对年龄、地位、场合等语境因素和参与者主观意识相互作用引起称呼语变异的动态研究以及针对某部专书或特定场景的微观研究有待加强。 《儒林外史》是清代中期著名作家吴敬梓(安徽全椒人)的代表作,它既是一部杰出的讽刺故事集,又是一部多元的写实主义的巨作,标志并完成了中国小说由传奇体到写实体的转型。该书虽早已译为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多国语言,在国际汉学界也有深远影响,但英译本仍以片段翻译为主。现今唯一的英文全译本由杨戴夫妇于1957年译成,全文共55回,译文流畅精确,能够传达原著的风格。然而与其在国内外文学史上的地位相比,《儒林外史》在研究数量、研究视角的广度和深度、研究对象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上远远不够。 笔者通过搜集对比《儒林外史》汉英版本中各阶层、各职业人士对话中使用的各类社会称呼语,观察分析说话人如何利用称呼语体现身份地位、建立保持社会关系、以及实现人际功能。本文试图回答下列问题:1.原文和译文中汉英社会称呼语的类符和型符有哪些?不同类别称呼语的出现频率和分布如何?2.原文中社会称呼语实现了哪些人际功能?它们的译文如何?3.译者如何在译文中省略、补偿、重新构建这些人际功能?除了英语称呼语之外,他还采取了哪些策略? 研究发现原文中的社会称呼语包括352头衔、116职业词、440通用称呼语和281拟亲属称呼语,其译文包括161头衔、43职业词、228通用称呼语、746人称代词、144例省略、14姓名和30拟亲属称呼语。因为译文中补充的177例也算在内,所以英语称呼语总数大于汉语称呼语。汉语自称通常译作英语代词或省略,少数转换为英语中的头衔或职业词等对称。而在翻译对称时,译文多采取“人称代词+各类称呼语”的译法。原文社会称呼语可以显性标识权势或亲疏关系,而译文中通用称呼语和代词的广泛使用模糊了这些人际关系。这时可以借助语气和情态在一定程度上对其进行补偿。例如,在标识权势关系时,地位较高的人选择更多疑问或命令语气以及高值的助动词和附加语,而地位较低的人选择更多陈述或意态化疑问语气以及中低值的助动词和附加语。 本研究既是对英汉称呼语的专书微观研究,又是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这一较新的角度对《儒林外史》翻译进行研究。鉴于至今多数研究属于对古汉语某一类称呼语系统(如谦敬称)使用机制的片面研究,本文通过全面考察小说中各类社会称呼语,包括名词代词、自称对称的综合共现,客观展现其中称呼语的全貌,拓展称呼语的研究视野。其次,本文既是基于人际功能理论对称呼行为的动态研究,又是对写实小说中汉英称呼语量性结合的实证研究,以期为人际功能的跨文化建构视角下的翻译批评提供佐证。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简要介绍研究背景、论文结构和研究意义;第二章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经验和不足的基础上,明确本文的研究方向、证明本文的创新点;第三章说明研究问题、研究对象的操作定义和数据收集分析方法;第四章是本文主体部分,首先定量描写各类英汉称呼语的频率和百分比,然后从权势关系和亲疏关系两个角度,结合参与者的互动动机和情感态度,定性分析译者在译文中如何省略或构建原文称呼语体现的各种人际功能;第五章简要概括本文主要发现和局限性,并为未来相关研究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