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探讨华蟾素注射液膀胱灌注治疗膀胱癌血尿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方法1.研究设计为前瞻性、自身前后对照研究;2.病例来源:本课题受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治疗协同创新中心立项支持,病例来源于合作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6年8月-2017年9月膀胱癌血尿患者60例;3.治疗方法:予华蟾素注射液40ml+0.9%NS100ml连续膀胱灌注7天,7天为1个疗程,试验共1个疗程;4.疗效评价:主要观察指标:尿液中红细胞水平变化;次要观察指标:尿液颜色变化、中医证候、血液血红蛋白浓度(HGB)、体力ECOG评分变化;5.安全性评价:治疗期间全程观察治疗相关不良事件:使用常见不良反应事件评价标准(CTCAE)v4.0评估。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60例病例中,男性49例,女性11例;年龄最小者27岁,年龄最大者87岁,平均年龄(64.05±12.37)岁;60例患者均经病理学确诊,其中有45例患者并未给出明确组织学分级。根据2018年《膀胱癌诊疗规范》中所载分类分级标准,本课题60例患者组织学病理类型为:尿路上皮乳头状肿瘤59例,腺癌1例;组织学分级:低级别6例,高级别9例,分级不明确45例;依据国际抗癌联盟2009年第7版TNM(Tumor Node Metastasis)分期法,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43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17例;转移瘤情况:前列腺转移1例,尿道转移1例,无转移58例;初发血尿者25例,复发血尿者(既往行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35例,其中膀胱癌病程1-2年者24例,病程3-5年者10例。2.尿液镜检红细胞水平变化:1)60例膀胱癌血尿患者中,尿液镜检红细胞水平下降明显(治疗后尿液镜检红细胞下降>25%)的患者在治疗第7天(D7)总的有88.33%(53例),灌注治疗结束后第7天(D14)有97.67%(58例),灌注治疗结束后第14天(D21)有98.33%(59例)。2)60例膀胱癌血尿患者治疗后尿液镜检红细胞均值显著下降,治疗前(DO)尿液镜检红细胞均值1123.68±1841.71个,用药第7天(D7)均值为184.48±386.09个,灌注治疗结束后第7天(D14)均值为119.66±463.38个,灌注治疗结束后第14天(D21)均值为59.55±194.69个,D0与D3、D7、D14、D21时点检测的尿液镜检红细胞均值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1)。3)经华蟾素注射液膀胱灌注治疗膀胱癌血尿后,尿液镜检红细胞水平改变不受“肿瘤分期”、“年龄”、“性别”及“初发/复发”因素影响。3.尿液颜色改变:60例患者进行华蟾素注射液膀胱灌注治疗后,有78%(47/60)的患者肉眼观察尿液颜色变浅。4.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治疗前后比较,患者局部证候小便短赤、尿道灼热、尿刺痛、尿急、尿频积分均减少,且统计学上均有差异(P<0.05),中医证候得到有效改善。5.血液HGB变化:治疗后,轻度贫血者(HGB:90g/L-105g/L)例数由治疗前的6例减少至2例,但治疗前后血液HGB平均值统计学上无差异(P=0.507)。6.体力ECOG评分变化:治疗后ECOG评分为0的病例数增多,ECOG评分为1和2的病例呈减少趋势,但治疗前后变化比较,统计学上边缘显著(P=0.059)。7.安全性评价:60例患者在试验期间均未发生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所有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血凝功能、心电图均未发生与治疗相关的异常变化。研究结论1.华蟾素注射液膀胱灌注可有效控制膀胱癌血尿,止血疗效不受“膀胱癌分期”、“年龄”、“性别”、“初发/复发”这些因素影响,可能与华蟾素注射液直接接触病灶局部发挥止血作用有关。2.“寒性”的华蟾素注射液膀胱灌注治疗属于“热证”的膀胱癌血尿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得到有效改善,说明中医外治法局部辨证治疗思路的有效性,临床可进一步推广。3.60例患者在试验期间均未发生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提示华蟾素注射液膀胱灌注安全性较好,是体质差、耐受性差的肿瘤患者较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