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总目标,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着力推进的一项重要改革任务。社会治理这一概念对我们来讲既不陌生也不熟悉,因为在十八届三中会会之前,我国政府大多提的是社会管理,而社会治理则是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在中央的文件里出现,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将社会管理转变为社会治理,说明党和国家对社会管理的理念已由以前的“管”变为“治”,这是党在管理国家和社会过程中理念上的一次大的飞跃和质的改变,是党在对国家和社会管理过程中的又一次实践上的突破,不仅进一步丰富了党的执政理念,更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发展规律和形势的正确把握和科学认识,也突显了我国新一届领导班子不断深化改革的决心和力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体制发生了重大改变,社会结构越趋复杂,特别是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利益格局出现深刻调整,一些社会问题也越发突出,再加之我国社会治理的相对滞后,致使各种矛盾相互交织,越发激烈,长期以来很多根本性、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已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党和国家一直在对如何更好的进行社会管理,更好的化解日益复杂的社会矛盾,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长期以来,我国在管理社会的过程中还是过于突出了政府的主体作用,依靠行政手段去管理和执行,包揽了大部分的社会事务,除了国家行政部门,其他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机制并不完善,市场力量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发挥的也不够明显,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旧的理念和管理机制已明显不能满足和适应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需求。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客观现实要求,我们的政府应该从新审视对市场的作用,不应再过多干预市场,而是应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对此,党和国家必需切实转变社会管理方式,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才能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治理就是要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在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和完善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对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整个社会的治理工作还要给以积极鼓励和支持,发挥好公民和社会组织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协调的积极作用,实现政府主导、社会自我调节和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最大限度的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还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依法治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保障,任何改革也都必须符合法治的要求,因此,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必须走法治化道路,以法治为保障,这是我们在社会治理创新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如果不坚持法治,就无法有效地规范社会秩序,无法有效的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那么在我国社会治理的法治化道路上,就需要把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去,因此,研究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在社会治理中的运用和价值就显的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社会治理的含义,社会治理与法治的关系;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内涵和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在社会治理中的运用;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在社会治理中的价值。通过以上几个部分对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在社会治理中的运用和价值进行了研究分析,在分析了前人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和观点,对我国依法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具有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