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就是课堂,课堂改革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新旧课堂文化碰撞、融合的过程,课堂改革能否取得实效性进展,关键是看课堂文化能否为其提供合适的生长环境。本研究是汲取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理论,把“课堂文化”与”文化自觉”的概念结合起来,形成“课堂文化自觉"这个复合概念。因为文化自觉的主体一定是人,那么教师就成为这个课堂文化自觉的首要主体和关键主体。本论文主要从教师这个课堂文化主体出发,试图帮助教师以一个全新的角度,即“课堂文化自觉”的角度实现专业自主发展,实现课堂教学的突破,实现课堂文化的重建等。那么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就是要求教师能够把这种文化自觉内化为价值体系中,坚持本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尊重理解外来文化的多元存在,不断寻求适合自身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本研究主要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导论部分,首先从历史背景和现实状况阐述问题的由来。然后通过文献的梳理和分析,从教师这个主体提出课堂文化自觉这个尚未被引起重视的重要命题。并对核心概念进行解读。第一部分是研究设计与过程,包含研究假设、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及研究过程四个方面。第二部分是研究结果与讨论,包含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文化自觉的现状分析与结论、差异分析与结论以及内容分析与结论。根据问卷的维度划分标准,把问卷分成四个层面进行独立分析:认同层面、反思层面、批判层面、创新层面。然后分别分析不同性别、不同教龄、不同学历、不同职称、不同学校类型的初中英语教师在这四个层面的现状与差异情况,结论是在被试群体教师中大部分处于课堂文化自觉的低级阶段,并且不同性别的教师在认同层面上达到显著差异水平;不同教龄的教师在认同、反思、批判、创新层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学历上分析的结论是:“大学专科”组和“本科”组教师群体在课堂文化自觉的“认同层面”、“反思层面"和“批判层面”均达到显著差异水平;不同职称的教师群体在课堂文化自觉的四个阶段均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学校类型的教师在“批判层面”和“创新层面”上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最后对问卷的内容进行了逐题分析并得出相应的结论。第三部分是探讨初中英语教师走向课堂文化自觉的具体策略和实践路向。其中,具体策略主要有树立课堂文化自觉的信念、培养课堂文化自觉的意识、加强课堂文化自觉的行动、搭建课堂文化自觉的平台。实践路向包含三点:寻根固本:发掘中国传统课堂文化的当代意义;借鉴外求:探寻国外课堂文化的国际理解;创新生成:建构适合课程改革的本土课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