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航空发动机燃烧室几何结构以及相关冷却机制的共同作用下,燃烧室出口处存在着有明显周向和径向梯度的非均匀温度场和速度场,即燃烧室出口/涡轮进口同时存在热斑和旋流。深入理解热斑和旋流共同作用对下游跨声速一级高压涡轮叶片流动和换热特性的影响对于涡轮叶片高效冷却设计具有重要意义。高压涡轮内的流动存在高雷诺数、跨声速等流动特性,因此流动和传热过程显著受到流体可压缩性的影响。数值研究跨声速状态下的涡轮流动传热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航空发动机燃烧室几何结构以及相关冷却机制的共同作用下,燃烧室出口处存在着有明显周向和径向梯度的非均匀温度场和速度场,即燃烧室出口/涡轮进口同时存在热斑和旋流。深入理解热斑和旋流共同作用对下游跨声速一级高压涡轮叶片流动和换热特性的影响对于涡轮叶片高效冷却设计具有重要意义。高压涡轮内的流动存在高雷诺数、跨声速等流动特性,因此流动和传热过程显著受到流体可压缩性的影响。数值研究跨声速状态下的涡轮流动传热必须考虑可压缩性效应。传统的雷诺平均方法RANS和大涡模拟方法LES在涡轮相关的可压缩流动和传热研究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传统的雷诺平均方法没有考虑可压缩性的影响,计算结果精度不够,而大涡模拟方法现阶段则由于对计算资源需求巨大而难以应用在动静一级涡轮相关的跨声速流动和传热计算中。本文由此基于新开发的可压缩性修正雷诺平均方法RANS和高效率、高精度的超大涡模拟方法VLES,分别对旋流、热斑等非均匀进口影响下动静一级高压涡轮叶栅通道内的流动和换热特性进行了定常和非定常数值研究。可压缩性修正方法在传统的RANS方法上加入了可压缩性修正湍流模型,更适用于跨声速的流动和传热工况。而非定常的VLES方法在保证计算精度的同时可以显著减少计算量,从而适用于复杂的一级涡轮流动传热非定常计算。此外,本研究还开展了旋流进口影响下涡轮叶栅内流动过程的PIV实验研究。首先对本研究采用的新型可压缩性修正雷诺平均方法和超大涡模拟VLES方法进行了数值验证,分别选取了高雷诺数下LS89叶片跨声速工况以及跨声速带间隙高压涡轮算例,以验证新方法计算跨声速高压涡轮流动和换热的精度和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计算条件下,定常的可压缩性修正方法和非定常的VLES方法均比广泛采用的SST k-ω湍流模拟给出更好的预测结果,与实验值更加吻合。随后,采用可压缩修正方法和经典的SST k-ω湍流模型分别对热斑进口和旋流热斑进口影响下的一级高压涡轮内复杂流动和换热开展了定常数值研究,然后采用VLES方法对相同工况开展了非定常数值研究。研究结果表明:SST k-ω模型计算的叶片表面的压力分布相对更加平滑,叶片表面的换热系数计算结果与可压缩性修正方法计算结果差异较大,表明跨声速一级涡轮流动和传热计算中需要考虑可压缩性效应的影响。热斑进口下热斑对叶片的气动特性影响较小,高温流体主要向静叶吸力面发生迁移。正对叶片前缘的热斑会造成动叶中跨区域换热增加。正对叶栅通道中心的热斑在静叶叶栅通道中形态保持相对完整,对动叶表面的换热影响较小。旋流热斑进口下一级涡轮内流动换热的情况变得复杂,通道内的马赫数和压力分布更加不均匀。旋流热斑正对叶片前缘时,静叶前缘和压力面压力分布发生扭曲,动叶前缘出现了两个高换热区,且随着旋流强度的增加数值增大。对比定常与非定常结果可以发现热斑在一级高压涡轮内的迁移存在着显著的非定常特征,静子出口周期性变化的尾迹是造成转子叶栅通道内非定常流场的重要因素。正向旋流恶化了叶尖处的热环境,强反向旋流减小了叶尖处的热负荷。最后开展了旋流进口影响下涡轮平面叶栅流场的PIV实验测量研究。研究表明旋流进口下,叶片压力侧生成了旋流涡,吸力侧的主流对叶尖间隙的流动挤压程度更大,形成的泄露涡由近似的圆形变成了椭圆形。
其他文献
随着航天运输技术的快速发展,可重复使用运载器(Reusable Launch Vehicle,RLV)凭借其安全性、低成本、自主性成为当今飞行器中的翘楚。本文围绕可重复使用运载器末端能量管理段的轨迹设计方面问题展开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为了准确地描述飞行器返回段的动力学效应,建立了基于动压和高度的质点动力学模型,构建了基于动压-高度剖面的轨迹生成方法与基于迎角迭代的轨迹生成方法,生成
本文以加力/冲压燃烧室纵向隔热屏冷却技术为研究背景,通过数值模拟和试验方法,开展波纹型面结构对近壁流场和冷效的影响研究,同时探讨型面结构和开孔的布局结合对隔热屏流动和冷效的影响,获得更高冷效的纵向波纹隔热屏方案,为加力/冲压燃烧室纵向波纹隔热屏的设计提供参考。首先,针对某型纵向波纹隔热屏基本型面和开孔布局,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开展了正弦型纵向波纹隔热屏流动特性和换热特性的研究,获得流量分配以及压力场
飞机穿过含有过冷水滴的云层时,飞机的机翼、尾翼、风挡等部件以及发动机进口会发生结冰现象,对飞行安全构成威胁。热气防冰是一种高效的防冰手段,目前,国内外主要针对简单的翼型开展了大量的防冰试验和数值研究,对于发动机进口部件,尤其是旋转部件,相关的防冰研究很少。由此,本文采用试验和数值模拟方法,对发动机进口旋转帽罩的热气防冰进行研究。首先,本文介绍了课题组自主开发的适用于旋转部件的、考虑水膜流动和传热的
钝体稳定器作为最基本的火焰稳定器之一,广泛应用于冲压发动机和涡喷发动机加力燃烧室中。随着现代航空发动机向高推重比、高可靠性发展,加力燃烧室面临更快的来流速度与更低的来流含氧量。在这种情况下,钝体稳定器后发生不稳定燃烧的几率将大幅增加。一旦发生不稳定燃烧现象,将对航空发动机高效、稳定及安全运行带来重大隐患。因此,本文在高速贫氧来流条件下对钝体稳定器后不稳定燃烧现象展开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
直射式喷嘴结构简单,在航空发动机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国内外学者也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对直射式喷嘴的结构参数对油雾特性的影响研究较少,尤其是钝体稳定器后油雾场浓度空间分布的研究。本文研究内容包含三个部分:一是从燃油雾化测量方法、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三个方面进行国内外现状研究,二是进行了不同喷嘴结构参数(喷孔数目、喷孔孔径、喷孔间距、喷射方向、相对位置)、气动参数(空气温度、环境压力、马赫数)和供油
本文通过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带蜗壳旋流器头部燃烧室的高空点火关键技术进行优化研究。发动机在高空点火时,由于空气进口条件恶劣使得燃烧室点火变得异常困难。高空点火技术难点主要有:1)高空状态下空气含氧总量较低,初始火核生成困难;2)燃烧室进口低温空气将燃油冷却到负温状态。低温燃油难以向周围空气吸热,导致燃油的蒸发速率较低;3)低温的燃油会改变燃油物性,从而影响喷嘴的雾化性能。导致高空状态下
为适应高速及低氧的极端条件,要求加力/冲压燃烧室具有更宽的点熄火边界,针对蒸发式稳定器在低温低压等极端条件下存在的煤油蒸发率低的问题,利用闪急沸腾具有蒸发速度快、蒸发率大等优势,将闪急沸腾雾化技术应用于蒸发式稳定器以拓宽在低温低压极端条件下燃烧室的点熄火极限。本文通过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的方法,开展了航空煤油闪急沸腾喷雾特性研究及其在蒸发式值班稳定器上的应用研究,研究内容包括:研究了二维狭缝喷嘴内部
当前对地观测系统中小面源定标黑体的制冷模块工作在高温密闭的环境,传统风冷、水冷等散热方式效果差,本文设计了一种相变热沉来代替传统的散热方式,对制冷模块进行温度控制,并针对石蜡导热系数低的问题对热沉内部的肋片结构进行了设计,通过实验和仿真结合的方法,得到了以下结果:(1)对热沉工作时的的底面温度和内部石蜡熔化特性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熔化过程中,自然对流效应大大加快了熔化速度,并使顶部的石蜡先熔化完
现代航空发动机低污染高温升的设计要求迫使燃烧组织在低油气比下进行,容易产生燃烧的不稳定等问题。导致燃烧室内产生燃烧不稳定的因素比较复杂,辨识出可能的激励源能够为抑制不稳定燃烧提供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模型旋流燃烧室,对不稳定燃烧激励源特征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时域信号发现油气比改变会导致燃烧稳定性发生变化,一定程度范围内,油气比越高,燃烧越趋于稳定。2)从压力脉动信号中分解出主要的激
随着航空发动机技术的发展,压气机的压比不断提高致使燃烧室进口气流温度相应提高,推重比10以上的发动机已达到900K以上;同时燃油作为重要的冷源对飞机的各子系统进行冷却,喷嘴进口的燃油温度达到甚至超过393K,两者综合作用导致喷嘴内燃油温升严重。国外研究显示燃油(JP-8)温度达到423K时,燃油管壁开始结焦沉积导致燃油雾化质量急剧恶化,严重时甚至会威胁飞机运行安全,因此喷嘴热防护是保障燃烧室可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