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模糊是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模糊语言是语言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尤为明显,它构成了文学作品审美价值和审美功能的主要方面。翻译不仅是语言上的转换,更应是审美体验。模糊语言表现出的模糊美已经引起译者的研究兴趣。为了更好地解释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本文引入了接受美学理论,并从接受美学视阈下研究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审美再现。在风起云涌的20世纪文学研究中,接受美学作为一种新兴方法论,将文学批评理论的关注焦点由重作者、重作品转向重文本与读者关系。根据接受美学的理论,读者的反应是评价一部作品好坏的标准,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应考虑到读者的社会经验、接受能力等。此外,中国的文学作品,尤其是中国最伟大的鸿篇巨著《红楼梦》中运用了大量的模糊语言,留有许多意义未确定点和意义空白,这些未确定点和意义空白是连接作品的创新意识和读者的接受意识的桥梁,它们需要读者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解读。同样,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原文的读者和译文的作者,也必须注意译文读者的接受和反应,使自己对原文的理解和诠释能够契合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从而最大限度地达到作者、译者和读者的视野融合。基于此,本文探讨了模糊语言的定义、出现原因及在《红楼梦》中的模糊语言现象及美学效果,并从接受美学角度对模糊语言及其译文中的模糊美进行阐释。以接受美学为理论基础提出了《红楼梦》中模糊美再现的三大要求。在此指导下,通过对《红楼梦》译本分析,提出在处理模糊语言美的过程中的三个要求及具体翻译方法。同时,结论还指出接受美学视角为研究文学翻译中模糊语言的审美再现乃至整个翻译研究都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