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随着我国逐渐迈入老龄化社会,肿瘤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升高,现已成为常见病;在肿瘤得到控制及治疗的同时,临床上对于如何更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成为研究热点之一。癌因性疲乏(CRF)是“疲乏”的一种,与全身消耗相关,是一种高度主观的多维体验,这种疲劳感无法得到准确的测量与评价,这也增加了临床的难度。乳腺癌癌因性疲乏持续时间较久,程度较重,能量消耗大,与患者的行为活动不成比例且无相关性,在完成乳腺癌治疗之后,会存在一定时期的疲劳性现象,这种疲劳感对患者的体力,社会,精神,心理与认知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探讨一种患者能接受,疗效较好的治疗方法为临床上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在临床上,远红外线灸逐渐成为一种绿色高效的治疗癌症患者疲乏的手段,本研究探讨远红外线灸对乳腺癌癌因性疲乏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我们纳入64例恶性乳腺癌肿瘤癌因性疲乏患者,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远红外线灸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远红外线灸治疗,每次远红外线灸治疗45分钟,每天一次,每周治疗5次,治疗周期为2个星期。穴位选取:百会、印堂、太阳(双侧)、内关(双侧)、合谷(双侧)、三阴交(双侧)、阴陵泉(双侧)、足三里(双侧)、阳陵泉(双侧)、太冲(双侧)、太溪(双侧)、涌泉(双侧)、中脘、气海、关元。PIPER量表评分、食欲不振恶病质综合征功能性评价表(FAACT)评分、阿森斯失眠量表评分、HADS-14评分、PPS评分、中医症状的改变和体温、气血值及血细胞数量的测量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本试验最后共纳入60例样本,对照组和远红外线灸治疗组受试者前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后PIPER量表评分两组均比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合对照组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食欲不振恶病质综合征功能性评价表评分差上,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阿森斯失眠量表评分,HADS-14评分和PPS评分上,统计结果表示两组在治疗期间,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医症状的变化上,治疗前后证型分布发生了变化,肝郁脾虚型占比例升高,而脾肾阳虚型及肝肾阴虚型的占比例降低,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在治疗前后的证型分布并没有改变。治疗后,在肝郁脾虚和脾肾阳虚患者的严重程度占比中,轻度和中度的癌因性疲乏患者增加,重度患者消失,而在肝肾阴虚患者中,轻度患者占比增多,中度患者消失,没有严重患者。体温和气血值上,治疗前后在统计学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值变化则较小。在本次治疗中,尚未发现远外线灸治疗出现不良事件。结论:1.远红外线灸是治疗乳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的较为安全的治疗手段之一。2.远红外线灸对乳腺癌癌因性疲乏患者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3.远红外线灸能改善乳腺癌癌因性疲乏患者的中医症状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