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募捐作为一种仁爱慈善事业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我们所思、所想、所为。我们不难找到从法律及审计等视角开展的规范募捐行为的探讨,但很少见到对募捐的语言实现形式,尤其是从语言学、语用学角度进行的相关研究。实现募捐的语言形式是不是任意的言语拼合?它的实施是否具有其内在机制或规律性?这些规律性能否有语言、语用学理论的支持?相关的语言、语用学理论能否对募捐这一言语行为具有解释力?这些都是本研究要探讨的问题。本文以收集到的各种形式的募捐语料:募捐书、倡议书、募捐信、电子邮件、募捐口号、募捐广告为材料,揭示募捐语的交际实现形式,并对其语言语用模式及实施策略进行概括和归纳。旨在探究募捐语言的内在机制或规律性,以增强募捐行为的高效性,丰富扩展言语行为的研究范围。同时在募捐语言中找到支持语言语用学理论的例证。并希望此研究对外语学习和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我们的假设是:资金募集者采用的募捐语存在内在机制或规律性,而这些规律性具有语言语用学理论的支持,它们能对高效募捐行为的实施提供有益的启示。我们还认为在募捐语言中能找到支持语言语用学理论的例证。反之,语言语用学理论对募捐语言中的会话及文本语篇都具有解释力。研究中我们发现,募捐语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及灵活性,它的合成模式又是非任意的。我们在真实语料的基础上,在语言学框架内归纳出叙述式、因由式、数字式、承诺式、建议式、感谢式及发话者、受话者中心式,体现了募捐语是资金募集方对语言模式的意向性驾驭。同时,我们在承认募捐语是一种交际活动的前提下,发现在募捐语料中,资金募集者明白无误地向潜在受众表达信息及交际意图,说明募捐者遵守了斯波伯和威尔逊的“明示”交际观。而潜在受众须对募捐语的交际意图进行适当推理表明了格赖斯的“推理交际模式”在募捐语中得以找到佐证。除此之外,从我们揭示的募捐语策略中:无论是施为型,隐含型,礼貌型还是简约型,都能找到奥斯汀及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格赖斯的会话含义,利奇的礼貌原则,布朗莱文逊的面子观以及Zipf的省力原则的影子,说明这些语言、语用学理论对募捐语同样具有解释力,从而在募捐语中验证了这些理论的生命力。尽管如此,我们也看到了本研究存在的局限与不足。首先,本研究在语言语用学框架内着重提取募捐语的内在机制,而在有限的篇幅内不一定能穷尽其规律。其次,语言的使用是动态的演绎过程,不同时期或同一时期不同的语言使用者驾驭语言的偏好各异,募捐语也不例外。因而对募捐语的同时和历时研究会使本研究更为丰满。再则,思维方式的差异和文化的独特性,在募捐语中也会有所反映。因而对募捐语的跨文化对比研究能更全面地描述其内在规律性。这些都可能成为我们今后探讨的课题。只要募捐活动不从我们生活中消失,对募捐语的研究就有其存在价值。本研究旨在抛砖引玉,希望日后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较大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