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气肠杆菌(E.aerogenes)和阴沟肠杆菌(E.cloacae)产生物胺作用的研究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745480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中式香肠是一种自然发酵香肠,因风味独特深受消费者的喜爱。生物胺普遍存在于发酵香肠中,作为世界公认的对人体健康有潜在危害的物质,生物胺的存在已成为影响发酵香肠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受到广泛的关注。发酵香肠中生物胺的产生,主要是由微生物脱羧酶催化氨基酸产生,因此,研究微生物的产生物胺机理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途径。本实验室的前期研究成果显示,产气肠杆菌和阴沟肠杆菌是传统中式发酵香肠中产尸胺和腐胺的优势菌,常同时被检测出来,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交互作用。目前关于单独的产气肠杆菌或阴沟肠杆菌产生物胺能力已有报道,但是关于这两种菌共同存在时的生长和产生物胺能力却未见报道。因此,本试验以产气肠杆菌和阴沟肠杆菌标准菌株为材料,分别在纯菌培养条件下和模拟传统中式发酵香肠生产工艺条件下,研究两菌纯菌培养和混合培养时的生长状况和产生物胺状况,揭示它们产生物胺的相互作用。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产气肠杆菌和阴沟肠杆菌荧光标记方法的建立本研究将含有红色荧光蛋白RFP的质粒pJZ402以及含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质粒pJZ383分别导入产气肠杆菌和阴沟肠杆菌中,构建得到能够稳定遗传及表达RFP的产气肠杆菌EABR和能够稳定遗传及表达GFP的阴沟肠杆菌ECBG,建立用体系荧光强度定量细菌量的方法。2、纯菌培养体系中产气肠杆菌和阴沟肠杆菌产生物胺作用研究将产气肠杆菌和阴沟肠杆菌菌悬液按照不同比例分别接种于LB液体培养基中,37℃培养,每4h取一次样,对体系pH值、细菌数量、尸胺和腐胺生成量进行监测,连续监测48h。结果显示:产气肠杆菌和阴沟肠杆菌在细菌生长和产生物胺方面都存在交互作用。产气肠杆菌和阴沟肠杆菌等比例混合时,可以促进产气肠杆菌的生长繁殖,但不影响阴沟肠杆菌的生长繁殖。在产生物胺方面,产气肠杆菌和阴沟肠杆菌均能产生尸胺和腐胺,其中产气肠杆菌产尸胺的能力较强,而阴沟肠杆菌产腐胺能力则相对较强;混合培养可以明显增强它们的产尸胺能力,但不能明显改变它们产腐胺的能力,只有在等比例混合时,增强效果才较为明显;3、传统中式发酵香肠体系中产气肠杆菌和阴沟肠杆菌产生物胺作用研究以不同比例混合的产气肠杆菌和阴沟肠杆菌接种,在模拟条件下进行传统中式香肠的发酵和成熟,并在发酵过程中取样,进行试验分析。结果显示:产气肠杆菌和阴沟肠杆菌在传统中式发酵香肠体系中也存在交互作用,但是这种交互作用与它们在纯菌培养条件下不尽相同:产气肠杆菌和阴沟肠杆菌同时产生尸胺和腐胺,产气肠杆菌的产尸胺能力较强,而它的产腐胺能力则与阴沟肠杆菌相当,有些时刻表现更强;它们等量接种时,不仅可以促进彼此的生长繁殖,也可以促进尸胺与腐胺的产生,即它们在细菌的生长和产尸胺和腐胺方面都存在协同作用。
其他文献
笔者认为,现行《财务分析学》教科书,一般都要涉及到“投资分析”的内容,包括“短期投资分析”“、长期投资分析”两部分,广义的“投资分析”还包括固定投资分析、无形资产投
<正> 先师黄文东教授调理脾胃的学术思想,渊源于金代著名医学家李东垣。但对李氏学说又有进一步的发展。现就跟随黄老学习,体会到他对李氏学说主要观点的见解及其发展,扼要介
中日两种语言中都包含着丰富的色彩词汇。两国人民因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历史背景、性格特点不同,对颜色的理解和崇拜也产生差异,中日两个民族形成了以各自不同文化为源泉的
大型汽轮发电机是电力发电的高端装备,堪比电力系统的心脏,是国内外各大发电设备制造公司竞相开发的重要对象,其核心关键技术被国际学术界和工程界所密切关注。当前随着发电机单
1概述$$ 高炉炼铁与转炉炼钢两道工序之间的衔接部分或过渡环节尤为重要。其主要包括高炉出铁、铁水运输及预处理等许多环节,因产生散热损失导致铁水温度下降。如果铁水温
报纸
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是临床最常见的内科疾病,是世界上死亡率和住院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对于冠心病的发病机制研究甚多。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许多研究证实AB
目前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正处在历史性的转折点,移动智能终端和应用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移动应用作为移动互联网的主角,是推动未来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主要力量。然而,以HTML5为代表
高炉风口是高炉炼铁的重要部件,它的使用寿命是高炉能否获得高产的关键。风口在正常工作时有一部分伸入炉内处在一个被称为回旋区的地方,其工作环境十分恶劣,不仅受到高温热风的
信息技术深刻影响了人们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也为对外汉语教学方法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针对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法抑制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提出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