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传统的社会中,“好男不当兵”这一观念深深植根于人们的脑海里,中国的社会结构基本上是以“四民”(士、农、工、商)为主,军人常常游离在四民之外,处于传统社会的边缘位置。但是在晚清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下,尚武思潮蓬勃发展,为了保家卫国,救亡图存,“军人”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晚清的翻译小说在重构“军人”形象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关于晚清文学翻译的研究已有丰硕成果,对译者和译作的研究众多,但鲜有涉及到译作中“军人”的形象。实际上在晚清军事小说的译作中,译者极力强化和宣扬的军人,对于重构军人的形象起了重要作用,这与整个晚清的时代背景和译者的翻译思想密不可分。 本文首先梳理了晚清军事翻译所经历的阶段和涉及的内容,即从武器技术翻译到军事制度翻译,再到广泛、深刻的军事思想的翻译,可以发现军人在整个救亡图存运动中起着关键作用。文章选取了林纾的译作《黑太子南征录》作为研究对象,这部译介的军事小说中呈现了许多不同的军人。通过将原文和译文对比研究可以看出,译者在译文中强化了军人的爱国、尚武精神和专业素质。爱国要求军人不仅应该爱国家的土地,而且应该忠于自己的君王;尚武要求军人勇敢坚毅,且充满男性雄风;专业素质要求军人能指挥作战、鼓舞士气。这些精神和品质正是新的军人应该具备的。本文考察了晚清译者所推崇的军人形象,对军人形象进行了重构,以期为这一时期翻译文学中军人形象的研究提供一点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