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观察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椎旁肌肉的形态学变化,比较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不同顶椎位置与椎旁肌肉不对称退变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84例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侧凸组)及选取同期收治的84例非腰椎侧凸患者做为对照组(非侧凸组)。侧凸组患者:男性28例、女性56例,年龄为66.50±5.16岁,侧凸角度为14.8±5.6°,左侧凸方向53例,右侧凸方向31例。非侧凸组患者:男性48例、女性36例,年龄为67.20±5.61岁。将侧凸组患者按顶椎位置分为三个亚组:A组,顶椎位于L2-3椎间盘(n=28):B组,顶椎位于L3椎体(n=27);C组,顶椎位于L3-4椎间盘(n=29)。使用Image-Pro PLus软件测量患者磁共振T2轴位像上L1-S1椎间盘节段两侧多裂肌(MF)、竖脊肌(ES)、腰方肌(QL)和腰大肌(PS)横截面积及其肌肉的脂肪面积;计算肌肉面积与相应椎间盘面积比值(M/D),计算肌肉的脂肪浸润程度(FI)。所得数据使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各组间两侧肌肉形态学的差异。研究结果:腰椎侧凸组患者椎旁肌肉与椎间盘面积比值在凸侧要大于凹侧,肌肉脂肪浸润程度在凸侧要小于凹侧。非腰椎侧凸组患者椎旁肌肉与椎间盘面积比值左右两侧无统计学差异,肌肉脂肪浸润程度左右两侧无统计学差异。在侧凸组患者各亚组中:A、B、C三组中的一般统计学资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A组中顶椎节段上MF肌肉与椎间盘面积比值凸侧要大于凹侧,PS肌肉与椎间盘面积比值值凸侧要小于凹侧,MF、PS肌肉脂肪浸润程度凸侧小于凹侧,余结果无明显统计学差异。B组中顶椎节段上PS肌肉与椎间盘面积比值凸侧要小于凹侧,MF、PS肌肉脂肪浸润程度凸侧小于凹侧,余结果无明显统计学差异。C组中顶椎节段上MF、PS肌肉脂肪浸润程度凸侧小于凹侧,余结果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各亚组中顶椎上下各一个节段上肌肉与椎间盘面积比值和肌肉脂肪浸润程度均有顶椎节段上类似的研究结果。研究结论: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椎旁各肌肉均存在不对称退变,凸凹侧退变程度不同,且凹侧重于凸侧。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的肌肉不对称退变主要发生在顶椎及上下各一个节段,且退变规律相同,都以凹侧MF、PS肌肉脂肪浸润程度增加为主。建议在手术节段的选择上应考虑椎旁肌肉的不对称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