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武汉市第一医院腹透中心维持性腹膜透析(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 CAPD)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及老年患者和中青年患者中医证型的特点,为腹透患者的中医药治疗提供依据。方法:1.将2011年武汉市第一医院肾内科腹透中心常规维持性腹透病人240例,且透析时间达3个月以上的纳入研究。2.中医辨证分型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2006年《慢性肾衰的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并制订“中医证型四诊辨证观察表”。3.由指定中医师对每一位入组患者进行辨证,与其常规生化检查的时间相对应,归纳中医症候特征,并按年龄分为老年组和中青年组。4.观察所有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包括本虚证和标实证。5.将各中医证型的生化指标进行比较,观察中医证型分布的差异与生化指标的相关性。6.统计学处理: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x±s),计量资料用t检验,多样本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240例患者的本证分布,脾肾气虚型71例(29.6%),老年17例,中青年54例;脾肾阳虚型44例(18.3%),老年21例,中青年23例;肝肾阴虚型38例(15.8%),其中老年4例,中青年34例;气阴两虚型58例(23.8%),老年11例,中青年47例;阴阳两虚型30例(12.5%),老年13例,中青年17例。证型分布以脾肾气虚型为主,其次为气阴两虚,脾肾阳虚,其分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年龄两组分布,老年组以脾肾阳虚为主,而中青年组以脾肾气虚为主,两组在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及阴阳两虚型上有明显差异(P<0.05)。2.两组患者的标证分布,无兼证121例(50.4%),其中老年19例,中青年102例;湿浊证62例(25.8%),老年18例,中青年44例;湿热证18例(7.5%),老年8例,中青年10例;瘀血证37例(15.4%),老年20例,中青年17例;风动证2例(0.8%),均为中青年;热毒证0例(0.0%)。证型分布以无兼证为主,其次为湿浊证和瘀血证,分布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年龄分组后证型分布,老年组以瘀血证为主,中青年组以无兼证为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本证与透析龄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脾肾气虚证的变化,在透析龄<12个月占主要(50.0%),12-24个月开始下降(37.7%),24-48个月时比例稳定但低于从前,>48个月比例明显下降(15.7%);脾肾阳虚证由透析初期比例不高(14.3%)到透析后期逐步增多(22.2%);阴阳两虚证比例随着透析龄增长到后期明显增多(24.3%),分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本证组间分别与血压、尿量、超滤量及不同生化指标比较,显示肝肾阴虚型收缩压高于脾肾气虚,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阳两虚型患者尿量均显著低于其他证型(P<0.05)。脾肾阳虚型患者超滤量显著低于脾肾气虚型(P<0.05)。生化指标比较中,阴阳两虚型无论血清白蛋白(ALB)还是残肾Kt/V、残肾ccr均显著低于其他证型,而c-反应蛋白(cRP)要高于其他证型,比较中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指标未显示统计学差异。5.患者本证合并标证的分布比较,湿浊证以脾肾气虚证兼夹最多,其次为脾肾阳虚证,湿热证则多为气阴两虚证夹杂,但分布无统计学差异,可能与证型人数较少相关。无兼证人数最多,均分布于脾肾气虚型中,而瘀血证以阴阳两虚型夹杂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患者标证血压、尿量、超滤量及生化指标比较,显示瘀血证患者尿量显著低于湿浊证、湿热证、无兼证(P<0.05),而瘀血证患者血红蛋白(Hb)显著低于湿热证,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而其他生化指标中均未提示有显著性差异。结论:1.本中心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本证以脾肾气虚证为主,大多数稳定的CAPD患者无标证;2.按年龄分组后,老年本证以脾肾阳虚为主,标证以瘀血证为主;中青年本证脾肾气虚为主,标证以无兼证为主。3.随着透析时间延长,患者本证以“气虚-阳虚-阴阳两虚”的方向进行转化。4.本证中阴阳两虚证无论是在营养状况还是残肾功能上均差于其他证型,脾肾阳虚型超滤量低于脾肾气虚型。5.标证中瘀血证的贫血状况最显著,提示针对瘀血证人群应加强补血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