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沉积岩石学、矿物学、储层地质学、测井学、开发地质学、石油地质学以及油藏工程等理论为指导,综合利用野外露头、钻井、测井、岩心以及各类分析化验资料,对陕北斜坡东部子长油田延长组长2和长6油藏进行了系统的表征和精细描述。地层对比及沉积相研究表明,长2油层组属于辫状河沉积体系,河道横向迁移迅速,形成多期河道叠置的厚层块状砂体;长6油层组为三角洲沉积的产物,分流河道砂体与河道间泥岩相互叠置,其夹层较长2油层组更为发育。运用常规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X-衍射、物性、压汞资料等统计分析进行了储层描述。结果显示,长2油层组、长6油层组储层岩性均以细粒的长石砂岩为主,但岩屑含量长6明显高于长2;二者胶结物类型及含量相差较大,长2油层组以方解石胶结为主,绿泥石次之,长6油层组以浊沸石胶结为主,绿泥石次之;二者的孔隙类型均以溶蚀孔为主,长2溶蚀孔隙主要为碳酸盐胶结物溶孔,其为淡水淋滤的结果;长6溶蚀孔隙主要为浊沸石溶孔,其为有机酸溶蚀的结果。受沉积微相、砂体成因、岩石粒度和碎屑组成、成岩作用以及破裂作用等差异的影响,长6油层组比长2油层组非均质性更强。长2油层组孔隙度、渗透率值高于长6油层组。综合评价显示长2油层组储层属于低孔-低渗、低孔-特低渗储层,长6油层组储层属于低孔-特低渗、特低孔-超低渗储层。研究区以长2为代表的低渗油藏和以长6为代表的超低渗油藏,在构造趋势上均为西倾单斜,但二者油藏类型存在差异,其中长2油层组的构造起伏幅度更大,鼻隆和小高点微型构造对油藏类型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形成了岩性油藏、岩性-构造油藏和次生成岩-岩性油藏等油藏类型;长6油层组受构造作用控制不明显,主要发育岩性油藏及次生成岩-岩性油藏等类型。研究区油藏模式主要为主运移通道近源聚集成藏,油气自西南向东北运移及垂向运移过程中,形成了研究区西南部以长2油藏发育为主、东北部以长6油藏发育为主、中间局部区带长2和长6油藏共存的局面,其分布特征总体受运移通道的优劣、距离油源的远近以及盖层发育状况控制。通过油藏数值模拟的定量计算和地质分析,长2油藏的宏观剩余油分布主要受微构造、岩性、物性以及注采对应性关系的影响,平面上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构造高点和砂体边部以及注采不完善的井区,垂向上较均匀的分布于砂体内;长6油藏的宏观剩余油平面分布受岩性、物性和注采对应性的影响,主要分布在砂体边部区、岩性、物性变化区以及注采不完善的井区,垂向上主要分布在砂体上部。根据剩余油分布特征,结合典型区块的实际情况,指出了下步综合调整方案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