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以及我国研究生教育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许多人对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水平提出了质疑,有关研究生个体培养质量下降的呼声越来越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提高研究生个体培养质量成为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许多学者都意识到了这一点并进行过深入研究。不过大多数研究都属于定性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的并不多见,并且很少有学者专门对某一专业的研究生进行研究。而且只有少数研究建构了关于影响因素的模型,其它研究只是简单罗列出这些因素,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此外,这些研究都没有编制量表测量影响因素的现状。并且,这一方面术语的使用较为混乱,尤其是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研究生培养单位质量、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研究生质量这四个术语研究者们很少加以区别。此外,对影响因素的划分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存在不同意见。甚至有一些研究混淆了研究生质量因子和研究生质量影响因素。因此,本文在阅读大量文献基础上,建立了外语学术型研究生个体培养质量影响因素模型。根据这一模型,这些影响因素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国家社会因素、研究生培养单位因素和研究生个体差异因素。国家社会因素包括招生制度、培养模式、学位制度、教育经费投入、就业政策、社会学术风气、就业能力要求、公开招聘制度与用人风气和就业形势。研究生培养单位因素包括招生质量因素、课程与教学因素、导师因素、学术条件因素和培养管理因素。研究生个体差异因素则包括个体学术基础因素、个体学习现实因素、个体学术心理特质因素和个体学术承诺。在外语学术型研究生个体培养质量影响因素模型的基础上编制了用以测量这些影响因素现状的量表,并进行了两次施测。第一次施测的对象为78名来自四川外国语大学的外语学术型研究生。然后对获得的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量表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统计结果显示不管是一阶、二阶还是三阶因子的克伦巴赫α值基本都达到了0.7以上,而且大多数都在0.8以上,有些达到了0.9。根据社会科学对信度的标准,这些数据说明这一量表具有非常好的信度,是可信的。此外,统计结果显示所有KMO值基本都在0.7以上,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的值均为0.000,这说明该量表适合做因子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提取出的公因子与理论模型基本一致,且累积方差贡献率均到达60%以上,说明该量表效度很好。另外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影响因素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说明该量表区分度良好。在第一次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对量表和模型进行了一定的修改,然后对修改后的量表进行了更大范围的施测,施测人数达243人,来自全国多个高校,均为外语学术型研究生。统计结果显示量表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都很高,能够大范围推广使用。但是本次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在确定外语学术型研究生个体培养质量影响因素时,可进行一次开放式问卷调查,充分吸取广大师生的意见。而且被试数量可以进一步增加,被试来源可以更加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