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情境下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及对策研究——聚焦创造力和注意力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tasy19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术融入教育,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对于从小就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习者来说,信息的快速传播、高度共享以及同伴之间超越时空的交互,使学习者的认知从孤立转向连接,从个体转向群体,呈现出分布式认知的趋势。同时,海量信息的涌现,导致人类有限的认知资源分配起来愈加困难,学习者的认知负荷现象逐渐凸显。本项目研究对象HS校于2009年8月在小学段开设了“网络班”,尝试进行常规化网络学习。两年之后,网络班学生表现出一些新特点,网络学习与个体认知之间的关系引起了关注。  在文献分析基础上,结合HS校的实际情况,本研究将问题聚集于网络班学生的创造力和注意力上,从认知角度探索网络情境下儿童学习的认知发展特点。利用成熟的心理量表,对网络课堂环境和传统课堂环境下的学生进行对比测试,验证两者之间是否存在认知差异;然后,通过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认知差异的产生因素进行探索;最后,在明晰原因的基础上,形成针对性的教学干预策略,进行教学实验验证其效果。具体来说,本研究结论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在创造力上,本研究从创造力倾向和创造性思维两个层面进行测试,结果显示:网络班学生的创造力整体表现强于非网班学生;学生的创造力表现不存在性别间差异;网络班学生的创造力发展随年级上升呈递增趋势,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创造力表现显著强于中年级学生,而在高年级或中年级的内部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小学四、五年级是创造力发展的关键期。为了解网络班学生的高创造力特质的产生原因,对当事人进行质性访谈,结果显示:“课堂留白”是创造力培养的核心追求;“见多识广”是创造力培养的前提条件;合作学习是创造力培养的基本形式。此外,网络班教师具有更加先进的教学观念,更倾向开放式教学,其原因在于学校领导对网络班的重视以及外界关注,这种外部压力是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更新理念的主要动力。  第二,在注意力上,网络班学生与非网班学生的注意力呈现显著性差异,长期使用互联网可能会对学生的注意力产生消极影响;学生的注意力表现不存在性别差异;学生的注意力不存在年级差异,这与已有研究不符,这是因为被试年龄的区分度不大造成的。对注意力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注意力与元认知、学习投入呈现明显的正相关,与互联网使用的娱乐偏好有明显的负相关。其中,学习专注、自我监控和计划、互联网使用的娱乐偏好是注意力的关键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建构了网络环境下的注意力培养方案,随后开展的教学实验证明该方案对于提升注意力具有一定作用。  本研究从认知心理学视角出发,系统梳理了技术使用与认知发展之间的交互关系,尤其对网络环境下学生注意力、创造力的发展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索。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在自然教学情境下,通过认知测量数据验证了长期互联网使用对学习者的创造力、注意力所产生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已有研究脱离教学现场的不足,力图用实际数据来消解现存分歧;第二,通过长期跟踪研究,探索了网络课堂环境下创造力和注意力的影响因素。针对网络班学生的注意力弱化现象,建构了网络环境下的注意力培养方案,实验证明该方案具有较好效果。总之,这些研究成果可以为网络课堂教学的改进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领悟是心理咨询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现象,咨询理论和实证研究都肯定其重要性。但对领悟的专门研究不多,主要的研究集中于心理动力治疗领域,对跨理论咨询中领悟的研究很少。该研究以
不久前在上海举办的法兰克福汽配展,除了展会规模、参观人数、参展企业数量等各项数据均创历史最高之外,五十余场的大小论坛活动也为业内人士带来了一份饕餮大餐,使得对于未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德育为先”的教育原则在基础教育中得到全面贯彻。不言而喻,中小学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对象,中小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而中小学班主任是推行
学位
组织成员构成多样性已经成为组织管理实践的一大挑战。如何有效地管理多样性的员工特别是多样性的团队成为组织研究学者和实践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多样性传统研究基于社会分类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师是教育发展和提升的关键因素。师资力量对中小学校的生存、稳定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级相关部门及学校都在对教师进行着各式各样的培
期刊
期刊
随着我国的经济产业不断升级,许多的政府部门和省市机关在制定发展规划当中,已经越来越多地把体育赛事,尤其是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纳入到了思考的范畴当中。这意味着国际大型体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心理能量是驱动个体非自动化行为顺利进行的心理资源,是保证审慎决策、调节情绪、践行目标、应对压力等心理与行为的必要条件。心理能量具有有限性、易消耗、能恢复的特点,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