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分子筛膜微结构及其对气体分离性能的影响机制研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wwwlucky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体膜分离技术是继深冷分离与变压吸附之后的“第三代气体分离技术”,具有能耗低、操作简单、分离效率高等优点。膜材料作为气体膜分离技术的核心要素,其性能直接影响膜分离过程的效果。其中,炭分子筛膜(以下简称炭膜)是由聚合物前驱体通过高温热解制备而成的一种新型炭基气体分离膜材料。与商业化聚合物膜相比,炭膜具有气体分离性能优异、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好等优点,在天然气脱酸、空气分离、氢气纯化等过程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炭膜的微结构是影响其气体分离性能的关键因素,深入研究炭膜微结构特性及其对气体分离性能的影响机制,对炭膜气体分离性能提升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实验和分子模拟等研究方法针对这一课题开展系统性研究:通过对自制炭膜进行微结构表征和气体分离性能测试,探究炭膜微结构变化及其对气体分离性能的影响规律;基于实验结果设计并构建更接近真实炭膜微结构的物理模型,利用分子模拟技术从微观层面分析炭膜微结构对气体分离性能的影响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炭膜的制备及其气体分离性能测试。基于对课题组历史实验结果的机器学习分析,发现在炭膜的主要制备因素中,前驱体自由体积分数对炭膜气体分离性能影响最大。据此选择两种自由体积分数差异明显的商业化聚合物(PMDA-ODA和PEK-C)为前驱体,在不同炭化终温下制备炭膜,并测试炭膜对CO2、CH4、O2、N2等气体的分离性能。结果表明,两种炭膜都具有较高的气体分离性能,对CO2/CH4、O2/N2等气体对的分离结果均超越了 Robeson上限线(2008年);随着炭化终温升高,炭膜的气体渗透系数下降、选择性系数升高;相比PMDA-ODA基炭膜,PEK-C基炭膜气体渗透系数较高、但选择性系数较低,其中炭化终温600℃的PEK-C基炭膜对CO2的渗透系数超过5700 Barrer、对CO2/CH4的选择性系数为29.2,分离气体时遵循选择吸附-表面扩散机理,而其它条件下制备的炭膜遵循分子筛分机理。(2)炭膜微结构特性及其对气体分离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基于对自制炭膜微结构表征和气体分离测试结果,提出炭膜微结构的演变规律,分析炭膜微结构因素与气体分离性能间的构效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炭化温度升高,两种前驱体均发生热分解和热缩聚反应,都经历从有机高分子结构逐渐转为无定型炭结构、类石墨微晶中的无序炭、相对规整的芳香炭结构的演变过程,造成炭膜平均孔径减小、对大分子尺寸气体的“筛分”效果加强;两种前驱体制得的炭膜都具有无序炭和规整炭共存的炭结构、生成的“类石墨微晶”具有非完美平面特性、且具有纳米级的狭缝形微孔结构;相比PEK-C基炭膜,PMDA-ODA基炭膜的炭结构更规整、更致密,平均孔径更小,从而具有较低的气体渗透性和较高的气体选择性;气体在炭膜中吸附量相对大小满足CO2>CH4>O2>N2,扩散系数相对大小满足O2>CO2>N2>CH4,相比吸附系数随分子动力学直径变化趋势,扩散系数与渗透系数的变化趋势更为接近,说明不同气体在炭膜中渗透性能的差异主要由扩散性能不同造成。(3)炭膜微结构对气体分离性能影响的二维单孔分子模拟。以炭膜纳米级狭缝形孔结构为基础,结合对CO2/CH4分离性能较好的PMDA-ODA基炭膜表征结果,建立二维Zigzag形单孔模型,利用分子模拟技术,探究炭膜单孔结构因素对CO2/CH4分离性能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随着孔径增大,CO2在膜孔内的吸附形式由单层转为多层、吸附量先增大后减小,与CO2和碳原子间相互作用势变化趋势一致;孔径0.6nm时,因CO2和碳原子间相互作用势最高,膜孔对CO2/CH4混合气的选择性系数最大。基于上述单孔模型,对O2/N2体系模拟,得到吸附选择性系数与实验结果相差较大,说明单孔模型虽然适用于吸附能力相差较大的CO2/CH4体系分离的模拟,但对吸附能力相近的O2/N2体系,炭膜微结构因素对吸附分离的影响难以通过单孔模型体现。故需改进单孔模型,使之更接近真实炭膜整体无序结构,以突出微结构因素对分离的影响,提高模型适用性。(4)炭膜微结构对气体分离性能影响的三维炭结构分子模拟。利用PMDA-ODA基炭膜的表征结果,基于类石墨微晶无序堆积的建模方法,并引入使片层产生非完美平面特性的本征缺陷结构,建立可体现炭膜微结构整体无序特性的三维炭结构模型,通过模拟炭膜中CO2/CH4和O2/N2混合气的分离,探究炭膜微结构因素对气体分离性能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三维炭结构模型对CO2、CH4、O2和N2气体吸附量的模拟值与实验值相对误差低于5%,说明该模型可靠;基于不同操作条件下混合气分离的模拟结果,本文认为在炭膜气体分离过程中,除气固吸附相互作用势不同产生竞争吸附和气体分子大小不同产生筛分作用外,气体分离性能还与混合气各组分在膜中吸附分布的倾向性不同有关,由此本文提出炭膜微结构气体分离性能的影响机制:混合气中的快气组分(CO2或O2)倾向于在类石墨微晶堆积间隙形成的微孔中吸附,而慢气组分(CH4或N2)趋于在微晶片层间隙形成的极微孔中吸附,这使慢气组分在运动时受到炭膜更多限制,从而促进快气和慢气在炭膜中的分离。
其他文献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对于健康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同时,在“健康中国2030”的时代背景下,国家需要将人民群众的健康融入到社会治理的过程,为人们提供全面的健康服务和保障体系。然而,一方面,由于医疗资源的有限性和资源配置的局限性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另一方面,用户迫切希望通过更加便捷的方式对自身的健康数据进行实时监测。解决以上问题,在个人层面上
学位
目的痛经是一种慢性疼痛性疾病,该病伴随月经周期性发作,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身心健康及社交活动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从而使患者心理状态发生变化,产生焦虑、抑郁等多种负面心理,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研究发现女大学生原发性痛经发病率较高,但对于痛经认识及治疗率较低[1]。目前原发性痛经患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治疗均以用药为主,护理为辅,但用药副作用大,效果因人而异且不理想。有研究认为通过提高患者对于原发
学位
随着人类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现代化社会的高速发展造成了日趋严重的海洋环境污染,有害藻华的频发导致鱼类和其它海洋生物因缺氧而死亡,并同时释放大量有害气体和可使人类中毒甚至死亡的生物毒素。这不仅严重破坏了湖泊河流和海洋的生态系统,还严重危害了人类的健康和生活环境。在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快速、操作简单的技术手段对各种重要物质进行日常监测。本论文针对目前对有害藻华及其生物毒素定量检测
学位
煤炭是我国最主要的一次能源,占据了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的50%以上。随着对环境要求日益严格,开发清洁高效的煤炭综合利用技术对缓解我国环保压力具有重要意义。煤热解是煤炭清洁高效梯级利用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种煤热转化技术的基础。热解过程产生的焦油是多环芳烃的主要来源,并且可以作为潜在的液体燃料替代品,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但传统煤热解工艺存在焦油产率较低、热解焦油品质差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
学位
微流体技术作为一门新兴技术,在载药微粒的制备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气泡的破碎作为海洋环境中无时无刻都在发生的自然现象,在海洋气凝胶的生成及输运方面受到关注。本研究将微流体技术与气泡破碎行为合理结合,提出一种制备纳米粒子的新方法。这种方法利用微观气泡破碎形成的纳米级液滴制备纳米粒子,为纳米药物的输送提供了一条具有扩展性的节能途径。本文首先利用微流体技术制备尺寸及生成频率可控的单分散性微气泡,研究微
学位
线粒体是细胞内重要的亚细胞器,是能量代谢主要场所,参与众多生命过程。实时精准的监测线粒体内微环境和及其微结构的变化,是细胞生物学的重要课题,而基于线粒体选择性功能荧光染料的成像技术已成为研究线粒体的最重要手段之一。然而,传统线粒体靶向染料的标记特异性和定量探测的准确性容易受到微环境波动的影响。在一些尖端成像应用中,比如,单分子定位超分辨成像,常规染料往往需要高强度激光进行激发/激活,会对细胞造成较
学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柔性应变传感器作为智能可穿戴设备家族中的重要一员,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人员的关注。导电水凝胶作为软材料的一种,具有优异的柔韧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容易调节的机械性能,逐渐在柔性传感器领域展示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但导电水凝胶本身强度低、环境稳定性差以及灵敏度低的固有缺点,限制了其在柔性传感器方面的进一步应用。本论文针对导电水凝胶的现有不足,从凝胶组分及其与导电材料复合方式两方面出发
学位
二氧化碳作为C1资源具有廉价易得、储量丰富、安全无毒等特点,将其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和能源燃料具有重要意义。δ-内酯、甲酸盐和甲酰胺类化合物在医药化工、能源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然而,通过催化CO2转化合成这些化合物的方法存在着反应选择性较低、反应条件苛刻(如高温、高压)、催化体系复杂和催化剂制备繁琐等问题。因此,开发反应条件温和、绿色环保、高效的方法合成这些化合物,已经引起科研人员的关注
学位
托卡马克(Tokamak)是有望实现可控核聚变进而解决人类能源及环境问题的磁约束聚变装置之一。在实验中观测到的粒子、能量及动量输运都远高于经典及新经典理论的预测值,无法通过碰撞理论进行解释,通常将该现象称为反常输运。研究表明,引起反常输运的主要原因是微观漂移波不稳定性驱动的湍流。其中具有离子拉莫尔回旋半径尺度的漂移波不稳定性主要有离子温度梯度模(Ion Temperature Gradient M
学位
等离子体与器壁相互作用(Plasma-wall interaction,PWI)是影响未来磁约束核聚变装置稳态放电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高功率长脉冲放电条件下,来自上游等离子体的强热流和粒子流将沿开放磁力线输运并打到下游偏滤器靶板上,这将侵蚀偏滤器靶板,甚至会造成偏滤器靶板出现熔化、蒸发等现象,缩短了偏滤器靶板材料的使用寿命。另外,因侵蚀产生的大量杂质会渗透到芯部等离子体,稀释背景等离子体且杂质辐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