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在肝移植技术的发展下,肝移植已成为挽救终末期肝病患者生命的有效途径。但目前供肝极度短缺,为扩大供肝来源,脂肪肝作为“边缘供肝”逐渐被选择性应用于临床肝移植。脂肪变性供肝用于肝移植存在一定的风险,主要表现为术后隐匿或反复出现的、可逆或不可逆的肝功能受损。目前轻-中度脂肪变性供肝已被大多数移植中心认可,但是重度脂肪变性供肝因其原发性移植物无功能风险高,未被应用。因此,如何改善重度脂肪变性供肝肝移植术后肝功能,扩大边缘供肝的应用范围,提高其安全性亟待进一步研究。2001年Zuk等最早从抽脂术中抽取的脂肪组织悬液中进行分离、培养得到一种新成体干细胞的来源,即ADSCs(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脂肪间充质干细胞)[1],同其他成体干细胞相比,ADSCs具有取材容易、取材量大、能反复取材,细胞增殖快速等优点,因此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本研究旨在通过高脂饮食方法建立重度脂肪肝动物模型和建立重度脂肪肝大鼠自体肝移植模型,将ADSCs输注到自体肝移植术后大鼠体内,来检测ADSCs对重度脂肪变性供肝的影响。本研究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采用酶消化分离法分离、培养ADSCs,采用流式细胞仪鉴定其表面抗原的表达情况,进行体外诱导ADSCs向成骨、成脂细胞分化,从而获得纯度高、增殖快、具有贴壁性、抗原表达符合间充质干细胞特点、具有多向分化能力的ADSCs。第二部分通过高脂饮食并进行病理学检查确定大鼠重度脂肪变性,成功建立大鼠重度脂肪肝模型,采用自体肝移植的手术方法,建立稳定的重度脂肪变性供肝自体肝移植模型。总结影响手术成功的要素,主要包括术前处理、麻醉、显微外科操作、灌注方式的选择、术后的复温处理等。第三部分通过对重度脂肪变性供肝自体肝移植模型术后输注ADSCs,分别于不同时间段处死大鼠,抽血检测肝功能、总胆红素、甘油三酯指标和取肝组织检测MDA(Malondialdehyde,丙二醛)、SOD(Orgotein Superoxide Dismutase,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并行组织病理学的检查。检验结果应用方差分析进行多组间及组内均数比较,并采用最小显著差(Least-Significance Difference,LSD)法进行对比,探讨ADSCs能否对重度脂肪变性供肝肝移植术后肝功能和缺血再灌注损伤起到保护作用。结果发现ADSCs在重度脂肪变性供肝自体肝移植术后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可见ADSCs的移植能够补偿受损肝脏的肝功能,促进胆红素代谢,降低胆红素及甘油三酯堆积,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虽然ADSCs对重度脂肪供肝作用的具体机制目前还需进一步探究,但随着人们研究的不断深入,其有望成为将重度脂肪变性肝脏转变为肝移植供肝的有力武器,在一定范围内增加供肝的来源,扩大供肝的利用率,为更多肝移植患者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