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酚酸A通过AKT信号通路抑制胞浆型磷脂酶A2表达保护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

来源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nxj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丹酚酸A(Sal A)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利用体外糖氧剥夺(OGD)模型和体内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MCA-IR),研究SalA对Akt信号通路和胞浆型磷脂酶A2表达的影响,阐明SalA通过Akt信号通路调控胞浆型磷脂酶A2表达的分子机制。
  方法
  (1)采用线拴法构建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MCA-IR)模型。将正常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MCA-IR组、SalA+MCA-IR组(SalA组),LY294002+丹酚酸A组。经干预后,采用TUNEL法检测脑细胞凋亡,Westernblot检测磷酸化Akt(p-Akt)和Akt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海马区胞浆型磷脂酶A2(cPLA2)的表达。
  (2)以星形胶质细胞建立OGD模型,NAC作为阳性对照,并将分为空白对照组、OGD组、丹酚酸A组(分为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SalA+Akt特异性抑制剂MK-2206组(简称SalA+MK-2206组)、NAC组和NAC+MK-2206组(简称NAC+MK-2206组)。经干预后,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仪技术分析细胞凋亡比例和ROS含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检测试剂盒和脂质氧化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内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内Akt、磷酸化Akt(p-Akt)、mTORC1、磷酸化mTORC1(p-mTORC1)、胞浆型磷脂酶A2(cLPA2)、Cleaved-Caspase3及Bcl-2的表达水平。
  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MCA-IR组行为学评分、SOD活性、p-Akt表达降低,梗死面积、含水量、海马CA1区细胞凋亡率、MDA含量和cPLA2表达均明显增加;1.0、2.5、5.0mg/kgSalA预处理后,与MCA-IR组相比,SalA组行为学评分、SOD活性、p-Akt表达增加,梗死面积、含水量、海马CA1区细胞凋亡率、MDA含量和cPLA2表达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MCA-IR组再灌注8、24、48h后,细胞凋亡率、cPLA2表达增加,p-Akt表达下降。与MCA-IR组相比,SalA组细胞凋亡率、cPLA2表达降低,p-Akt表达增加。与SalA组相比,LY294002+SalA组,细胞凋亡率、cPLA2表达增加,p-Akt表达下降。
  (2)与对照组相比,OGD组细胞存活率、SOD活性、p-AKT、p-mTORC1、Bcl-2表达明显降低、细胞凋亡率、MDA含量、ROS含量、cPLA2、Cleaved-Caspase3表达明显增加。与OGD组相比,Sal组和NAC组细胞存活率、SOD活性、p-AKT、p-mTORC1、Bcl-2表达明显增加、细胞凋亡率、MDA含量、ROS含量、cPLA2、Cleaved-Caspase3表达明显降低。与SalA组相比,SalA+MK-2206组细胞存活率、SOD活性、p-Akt、p-mTORC1、Bcl-2表达明显降低、细胞凋亡率、MDA含量、ROS含量、cPLA2、Cleaved-Caspase3表达明显增加,NAC组无明显差异。与NAC组相比,SalA+MK-2206组细胞存活率、SOD活性、p-AKT、p-mTORC1、Bcl-2表达明显降低、细胞凋亡率、MDA含量、ROS含量、cPLA2、Cleaved-Caspase3表达明显增加。
  结论
  (1)SalA具有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凋亡,发挥保护作用。
  (2)SalA通过增加p-Akt表达,激活Akt信号通路,降低cPLA2表达,抑制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损伤。
  (3)SalA清除细胞内氧自由基,缓解OGD诱导Akt信号通路抑制作用,降低cPLA2表达,减少脑细胞凋亡,发挥细胞保护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交感神经在小鼠单纯疱疹病毒(HSV-1)性角膜炎病程进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交感神经过度生长在促进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erpes simplex keratitis, HSK)炎症中的相关机制。  方法:  本研究选择HSV-1RE病毒株感染B6小鼠建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小鼠模型。实验分以下两个部分进行研究:1.在感染后选取多个时间点对小鼠角膜情况进行临床评分并以照片和视频的方式
学位
目的: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atinopathy, DR)是DM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成年人后天性低视力的主要原因。临床主要分为非增殖期DR(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NPDR)和增殖期DR(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PDR)。非增殖期DR主要表现为眼底的微动脉瘤、静脉串珠
目的:对成人斯蒂尔病 (adult onset Still′s disease,AOSD) 与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进行复习、比较,并将两者的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和β-微球蛋白(β-microglobulin,β-MG)水平进行统计分析,以了解它们在成人斯蒂尔病的意义,以及在成人斯蒂尔病与淋巴瘤的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0年~200
目的:  MicroRNAs(miRNAs)是一类内源性的单链非编码RNA(长度约为20-24nts),其在生物体内的多种生物学过程中,起着重要调控作用。miR-182是人类及小鼠视网膜中表达量最高的miRNAs分子之一,然而,其在视网膜发育中的作用尚未清楚。本研究以miR-182基因敲除(KO)小鼠作为动物模型,研究miR-182在视网膜发育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方法:  通过基因型鉴定,获取
目的:  血流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BSLs)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感染性疾病.感染的病原菌中检出率最高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白色念珠菌.现有的研究报道发现,侵入循环系统的病原微生物,可以通过调节炎症反应介导机体组织损伤和死亡.外周血单核细胞作为一种重要的免疫细胞,在感染后病理生理进程中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小鼠循环单核细胞亚群主要分为炎症性亚群(Ly6ChiCD1
学位
目的  乳腺癌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分子靶向治疗已成为继手术、放疗、化疗后的一种极具前途的治疗方式,寻找乳腺癌有效的治疗靶点进行相应的靶向治疗已成为当前乳腺癌相关研究的热点之一。分子靶向治疗是以肿瘤细胞内特异的标志性分子为靶点,进行有效干预,从而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并进行有效治疗。所以,寻找有效的肿瘤分子标志物是当前的主要任务。  miRNA是一类长度为18
学位
背景和目的  针刺作为中国传统医学,对心脏、视神经及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均有保护作用,近年来,有研究显示电针足三里可减轻脓毒症及内毒素休克所致急性肺损伤,而电针足三里对肢体缺血再灌注继发的肺损伤是否具有保护效应,目前尚无相关研究。本实验通过建立双下肢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电针足三里预处理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所致肺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为临床干预缺血再灌注肺损伤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  方法  
目的  对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育英儿童医院住院且发热1周以上的14岁以下儿童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儿童中长期发热的临床特征和病因构成。  方法  1.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育英儿童医院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且发热持续时间>7天的14岁以下住院儿童病例。收集纳入病例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及治疗等资料,并进行分析讨论。  2.根据发热时间为分为3组:~14天组、~2
学位
目的:探讨硬膜外自控镇痛对原发性肝癌肝部分切除患者院内感染及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我院肝胆外科择期行腹腔镜下原发性肝癌肝部分切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硬膜外镇痛组(E组)与静脉镇痛组(I组)。E组给予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及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I组采用全身麻醉及术后静脉自控镇痛。通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Ramsay评分分
学位
背景和目的: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是由各种原因所导致的以神经病理性改变为基础的顽固性疼痛,其发病率高,发病机制复杂。目前临床上常用阿片类药物和非甾体抗炎药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但未取得有效的治疗。大量研究已证实miRNAs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发展。近年来对miR-34a的研究逐渐增多,其作用机制不断地被揭示,研究表明miR-34a在非肿瘤疾病,尤其是对于慢性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