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J.D.塞林格是二战后美国文学中颇具影响力的一名作家。他因为生动的刻画未成年人的精神困境著称。作为塞林格唯一的一部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经历了长时间的非议,但最终被认定为一部现代小说经典。《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介绍了以霍尔顿为代表的一群未成年人在成人世界的挣扎。小说中成人世界和儿童世界的并立使得该部小说的二元化特征非常明显。一方面,小说中主人公霍尔顿一次又一次地被儿童世界的纯真、亲切所吸引,他希望可以在走入了成人社会之后也能继续保持他的那份天真。另一方面,成人社会又作为一种现实在霍尔顿的经历中凸现出来。成人世界的虚伪、冷漠和腐朽一次又一次地与霍尔顿脑海中的天真纯洁的儿童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霍尔顿宁愿留在儿童世界拒绝长大。由此可见,《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成人世界和儿童世界的并存让读者徘徊在主人公的精神窘迫中,也让这部小说的二元性特征非常明显。作为精神分析的重要理论,弗洛伊德的主要理论对于解释文中的二元性特征和主人公的精神困境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弗洛伊德关于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并立的理论,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共存的理论,以及他所提出的力比多理论都可以帮助读者来理解《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二元性特征。本论文旨在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二元性特征。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运用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的理论分析小说中天真、真诚和亲切与腐败、虚伪和冷漠并存的二元性特征。小说中突出的成人世界和儿童世界的并立让文中的主人公时刻处于精神窘迫之中。这种精神的窘迫可以用弗洛伊德理论中的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来分析。第二章则有关于生与死的二元性。生命和死亡的真谛对于未成年人来说是神秘的。但是他们的行为又或多或少的受到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的影响。文中主人公的行为和心理状态表明他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探究着生与死的真谛,又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生与死的本能的支配。他们所要求的自我保护和友爱一次一次地被虐待狂和仇恨摧毁。第三章通过使用弗洛伊德的力比多和对力比多的抵抗理论来分析未成年人所经历的从恋母情结到自我封闭和从未成年人对性的期待到建立道德意识的转变。总之,本论文着重于从主人公的内心矛盾心理入手运用精神分析的理论对小说中的二元性特征进行剖析,从而揭示未成年人在青春期这一特定时期所遭受的精神困境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