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非制冷红外探测技术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包含了基于热敏效应的微测辐射热计、基于热释电效应的热释电探测器以及基于塞贝克效应的热电堆探测器。与制冷型的红外光子型探测器相比,非制冷红外探测器能够工作在室温条件,无需消耗额外的成本制冷,因此在性能、体积、重量和功耗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尽管如此,非制冷红外探测器的工作原理上基于红外光的热效应,对温度的变化进行探测,因此其本身对光强之外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非制冷红外探测技术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包含了基于热敏效应的微测辐射热计、基于热释电效应的热释电探测器以及基于塞贝克效应的热电堆探测器。与制冷型的红外光子型探测器相比,非制冷红外探测器能够工作在室温条件,无需消耗额外的成本制冷,因此在性能、体积、重量和功耗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尽管如此,非制冷红外探测器的工作原理上基于红外光的热效应,对温度的变化进行探测,因此其本身对光强之外的信息如光谱和偏振并没有特别的响应手段,需要依赖滤光片和偏振片等附件进行光谱和偏振探测,这就造成了系统体积增大、不稳定性增加、成像速度慢等问题。对物体反射或辐射光的偏振特性的探测,能够获取表面形貌和散射特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国防和生物医学领域的目标检测。而具有高分辨率的光谱探测,能够提供材料组分信息,因此可以用于食品质量评估、艺术品认证等应用。单独使用光谱或偏振信息时不足以对目标进行足够的识别与区分,同时使用光谱和偏振探测则能够获取更多的信息,反映目标的表面和材料等全方面的特征,该技术称为偏振光谱成像技术,在遥感探测和目标识别等领域具有非常广泛和重要的应用。为了解决传统非制冷红外探测器无法在像元层次响应光谱和偏振信息的问题,需要采用高集成度的新方案。超表面(Metasurface)是一种人工制造的周期性二维阵列,具有亚波长尺度的结构,通过对其结构的设计,能够实现对电磁波振幅、频率、相位、偏振等特性的灵活调控。得益于半导体加工工艺水平的提高,能实现的超表面的加工尺寸越来越小,精度越来越高,极大地推动了超表面的发展与应用。本论文提出一种对特定光谱和偏振产生响应的超表面集成式微测辐射热计红外探测器,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使用遗传算法优化和设计了超表面光谱和偏振选择吸收体。设计出来的两个超表面吸收体分别在3~5μm之间实现了0.734的TM模式平均吸收系数和31.17的偏振消光比,以及在8~12μm之间实现了0.773的TM模式平均吸收系数和37.21的偏振消光比。对遗传算法中天线的划分数量进行了优化,对超表面吸收体的介质层厚度进行了讨论,并对设计的双色偏振超表面吸收体开展了工艺上的制备,对制备的样品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和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结果表明其结构和偏振吸收光谱都与设计的基本一致,验证了双色偏振超表面吸收体的设计和工艺的正确性。(2)通过仿真验证了将双色偏振超表面吸收体集成到微测辐射热计的可行性。分析了该架构可能碰到的问题,比如像元尺寸、像元间距、入射角度、热分析等。结果表明8μm以上的像元尺寸和400 nm的像元间距下,超表面吸收体能够保持自身的性能。入射角度小于10°时,3~5μm的偏振选择吸收体能够实现0.73以上的TM模式平均吸收系数和30以上的偏振消光比,8~12μm的偏振选择吸收体能够实现0.76以上的TM模式平均吸收系数和33以上的偏振消光比。热分析表明单波长的热学消光比能够达到39.31。分析了工艺集成过程中的悬空问题,介绍了正面牺牲层和背面释放工艺,结合工艺水平现状选择了大像元和背面释放的方法。(3)开展了双色偏振超表面微测辐射热计的工艺制备。主要工艺有光刻、等离子增强型化学气相沉积、电子束蒸发、刻蚀、电子束曝光等。对制备的样品测试了光谱和偏振响应特性,并且测量的8个像元的电阻温度系数都在-0.012 K-1左右。最后将该芯片进行真空封装,得到用于光谱和偏振选择的超表面集成式微测辐射热计。(4)实验验证了制备的超表面微测辐射热计的性能,分析了应用前景。光谱响应曲线与吸收系数曲线一致,两个探测器分别实现了1.00 V/W和1.46 V/W的峰值响应率。偏振响应曲线与理论拟合曲线的相关系数的平方超过0.92。使用斩波器和锁相放大器等设备测试的时间常数分别为1.67 ms和1.78 ms,探测器1在11 Hz的调制频率下获得了最高的探测率为6.94×10~5 cm Hz1/2W-1,探测器2在36 Hz的调制频率下获得了最高的探测率为9.95×10~5 cm Hz1/2W-1。
其他文献
随着光储充系统中母线电压逐渐提高,三电平变换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系统级联拓扑结构中,无源元件如滤波电感、母线电容、飞跨电容等极大地影响了变换器的性能。因此,针对光储充系统中无源元件的特性分析和优化调控策略,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提出了光储充系统交流三电平变换器电流纹波的统一分析方法以及电感值精确设计流程。电流纹波是磁性元件设计的重要基准之一。针对光储充系统三电平变换器中电流纹波与调制比、相位、
海上风电具备资源条件稳定、利用率高、距离负荷中心较近、占地少等优势,近年来已成为世界各国风电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容量较小且离岸距离较近时,海上风电通常采用交流并网方式。随着海上风电场容量及离岸距离逐渐增大,多端柔性直流系统作为解决集群化、远距离、多区域风电友好并网的有效方式,逐渐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由于柔直自身的特性,海陆两端交流系统之间解耦,在陆上交流系统发生频率扰动时,海上风电场无法直接感知其频
“碳中和”目标下,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不断提高,使得电力系统净负荷变化更加剧烈和不确定,这对电力系统的灵活调节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日前调度作为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合理安排灵活性资源具有重要意义。现有日前调度方法主要基于离散时间优化,将功率变化建模为阶梯曲线形式,其假设各时段内功率保持不变,时段交替时功率呈阶跃式变化,故不能准确刻画功率变化,可能导致对灵活性资源的安排不够合理。连续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有利于实现区域内的跨界优质资源共享,有效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以及进一步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职教集团化办学的实践探索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集团化办学的校企合作不够深入、集团化办学的人才培养缺乏保障、集团化办学的运行机制亟待完善。据此提出破解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困境的路径:明确职教集团法人属性,完善集团实体化运作政策;明晰多主体责权利,建立职教集团理事会制度;完善集团化办学激
蛋白质翻译后修饰(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PTM)是细胞内生物学过程的最重要调控机制之一,修饰系统的异常与人类疾病高度相关。蛋白质磷酸化(Phosphorylation)和泛素化(Ubiquitination)是最常见的两种修饰类型,参与调控包括液-液相分离(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LLPS)在内的几乎所有的生物学过程,
手是人体最重要的运动器官之一,同时也是人类许多社会习俗的基础,失去手会对患者的生活与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降低。由于目前的医学水平还无法让断手重生,因此只能依靠工程技术手段为手部截肢患者研制先进的仿生假手,尽可能帮助这些患者恢复手的外观与功能。但是人手的结构与功能异常复杂,设计制造可以完全替代人手的仿生假手依旧很困难。目前的智能仿生假手在触觉感知、结构设计与优化、以及人机交互方面
脉冲强磁场核磁共振(Pulsed-high-Magnetic 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PMF-NMR)测量手段兼具脉冲强磁场的物性操纵能力和核磁共振的原子级微观探测能力,不仅可以显著提高检测信噪比,还能够为发现高场诱导的奇异物态现象创造更多的可能性,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谱线质量不高、磁场与谱仪同步效率低下等问题,其根本原因是脉冲磁场的稳定度与稳态磁场还有较大
随着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军事和民用领域对微波功能材料提出了更高的电磁性能需求。超材料具备灵活的结构设计特性,促进了它在电磁波调控领域的发展。本论文进行电磁超材料设计,探讨其相位调控、极化转换和电磁散射特性;开展材料本征损耗与相位对消等机制复合作用的电磁特性调控,实现雷达波宽频、高效的低反射材料设计。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基于几何相位调控,研究了超材料的极化转换和电磁散射特性。设计两种单元结构:优
傅里叶叠层成像术(Fourier Ptychography,FP)作为一种先进的相位恢复技术,以相干光变角度照明为手段,将频谱搬移、相位恢复、频谱拼接以及孔径合成融为一体,利用携带冗余频谱信息的低分辨强度图像通过融合重建实现高分辨强度图像与相位信息的同步恢复,并由此突破光学系统衍射极限,在显微近场高分辨率高通量成像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近年来,傅里叶叠层成像术在远场高分辨成像的探索已陆续出现,但依然
随着数据量的爆炸式增长及神经网络深度的不断增加,传统芯片越来越难以满足深度学习系统对算力的需求。类脑计算通过设计高效的人工突触与人工神经元直接构建硬件神经网络,从而克服传统计算机冯·诺依曼架构中存储与计算分离的瓶颈问题。然而,目前类脑计算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的确定性计算领域,缺乏对于神经网络输出结果不确定性的量化评估。通过在神经元或突触中引入随机性,概率类脑计算能够依据贝叶斯定理准确量化神经网络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