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若曦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活跃在海外华文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其创作可划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是围绕《现代文学》的创办而展开的文学实践活动,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影响,作品具有一定的现代主义风格和神秘主义倾向;第二时期她创作了一系列以文革为题材的小说,如《尹县长》,反映了文革期间普通人的生活、心理状态和精神创伤;第三时期即上世纪80年代移民加拿大和美国时,她创作了一批反映华人知识分子在漂泊与回归、在中西方文化冲突中的矛盾、抉择及他们生活状态与灵魂处境的作品;第四时期即重回故乡台湾后,她创作了几部佛教小说——《慧心莲》、《重返桃花源》等。
无论是其早期作品或移民后一发不可收拾的创作,都受到了广泛关注与研究。但长久以来,由于文革话题的敏感性和研究对象本身的迷惑性,其“文革小说”并未受到应有的关注,虽然《尹县长》的出版曾引起极大轰动,但非常遗憾地,诸多的争论更多停留在文本之外,甚至被持有不同政治观点的派别用以相互攻击,对文本自身的艺术性、思想性未给予充分探讨与剖析。本论文试图从文本细读入手,结合广泛的文革社会背景、把握作者“亲历文革的非大陆作家”这一特殊身份,从叙事学原理出发,着重分析文本中体现的荒诞主题、艺术特色与不足、作为频繁出现的叙述者“我”及长篇小说的叙事结构等问题。
本文第一章简述了陈若曦的创作历程及对其研究的概况,并指出“文革”记忆在其小说中的重要地位和研究价值;第二、三章着重分析其短篇小说中体现的“中国式”荒诞,作者通过波澜不惊、看似冷眼观望的描述,揭示出在革命话语背后隐藏着的暴力话语,敏锐地指出越看似常态的现象其实越非常态;第四章重点分析长篇小说《归》的艺术内容、叙事结构,指出其情节退隐给文本带来的硬伤,但另一方面也为研究历史提供了详实、生动的材料。第五章则从叙述者角度出发,着重分析其小说中频繁出现的“我”的形象,探讨叙述者“我”与叙事主体、作者本人及文本内容的关系。
在文章的最后部分,试图通过将研究对象与同时期及稍后时期大陆、海外作家笔下的文革题材作品相比较,分析陈若曦文革小说创作的得与失,进而得出结论:由于成长经历及价值观的不尽相同,两地作家或赤裸裸地义愤填膺、愤懑呼喊,或冷静孤独地舔舐伤口,都为“文革文学”的宝库贡献了朵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