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成书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shiliangze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晋代挚虞编纂《文章流别集》确立了“文、志、论”并列的总集经典体例以来,总集成为文学文献载录传承的重要形式。清人严可均从嘉庆十三年(1808)至道光十四年(1834),经历草创和整理两个阶段,编成《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以下简称《全文》)。是书收录唐以前作者三千四百九十七人(或作三千五百零二人),文稿七百四十七卷,编目一百零三卷,合计八百五十卷,成为迄今为止收录唐以前文章最全的一部总集,也是中国古典文献中收录作品涵盖时间最长的一部文学总集。
  该书问世以来,历代学人围绕此书开展了补正、批评、重编等工作,在所引文献来源、失收之文采补、治书之法纠谬、重编体例研究四个方面,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
  文章共分八章,第一章对《全文》研究的三个阶段和四个方面加以梳理,在进一步总结历代学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从编者的角度来探析和还原一部大型文学总集的成书历程,将研究重点集中在编纂体例、编纂方法以及编纂用书来源三个主要方向。
  第二章溯源严可均的早期治学历程,可以看到早在《全文》编纂之前,沿着浙西学派传统学脉,严可均治学之法已臻纯熟、颇具特色,这成为保证《全文》编纂质量的重要法门。
  第三章围绕《全文》“攘窃说”“负气说”以及“增益说”三大公案,仔细比较当事人、手稿见阅者、后世研究者的诸多说法,考证《全文》的编者问题、编纂缘起以及编纂时间,补证《全文》由严可均独立编撰的观点。
  第四章从晚清至民国学者的日记、笔记、书信、交游中爬梳《全文》手稿流布的关键信息,溯源《全文》手稿从严可均手中散佚最终归上海图书馆的流传脉络,并梳理《全文》的版本,回顾《全文》的经典化历程,以及它如何成为西学汹涌下中国文人寻求精神寄托、钩沉国学余脉的宝库。
  第五章通过对挚虞《文章流别集》可见文本的辑佚,讨论《文章流别集》被尊为总集之祖的地位实为开创了“文、志、论”并列的总集经典体例,确定总集体例批评的标准和参照,梳理后世总集编纂中经典体例的嬗变与回归,探讨《全文》体例的因循和损益。
  第六章探寻《全文》的体例系统和要素,梳理总结《全文》“为总集亦为别集”,以人为系的编列体系,以文体为别的系篇体系,以类归文的编列思想,以及作小传、撰按语、加校语、注出处等体例要素。
  第七章围绕严可均的本集观念,探讨《全文》底本对校和文本汇校的主要校辑方法。由此出发,聚焦严可均编纂《全文》时对汉魏六朝文献从钞本到定本的再整理工作,基于先唐文献整理的特殊性,得出先唐文献整理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即聚合文本与游离文本的勾连整理,变异文本与改写文本的溯源还原和窜伪文本中真伪的甄别取舍。将严可均的校辑方法置于东西方校勘学的演进历程中,与同时期西方的谱系法、底本法进行比对,肯定其校辑方法的时代领先意义。
  第八章在对《全文》用书全面整理的基础上,考订《全文》用书的版本和来源情况,发现严可均编纂工作所依仗的书籍多与孙星衍关系密切这一事实,为客观认识孙星衍在《全文》编纂工作中的贡献提供重要资料。同时,严可均在用书时不仅采用己有著作,而且广采众家之长,将目光投诸寰宇积极采用当时新近辑佚成果和域外回传文献,使得《全文》用书至今仍然具有典范意义。
  余论部分,立足当下先唐文献整理的热潮,从采取何种编纂体例、文的范围如何框定、采用何种整理方法、如何呈现新形式、如何发现新问题和如何产生新理论六个方面,讨论如何以总集的形式进行先唐文献整理工作。
  严可均治学熔金石学、文字学、音韵学和校勘学为一炉,是有清一代成就颇丰的文献学家。就其文献学成就而言,除却后世的溢美之词,需要给予严可均更加公允的评价。清人李慈铭认为严可均的成就远在章宗源、孙星衍、洪颐煊之上,可与顾广圻相匹敌,而严氏的著述成果又远超顾氏。那么,在文献学领域,严可均应当与黄丕烈、顾广圻、鲍廷博一样同为清代朴学的一座高峰,并称为“严辑、黄跋、顾校、鲍刻”。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通过对《昭明文选》诸多版本中所存音注的研究,本文提出了音注与版本双向研究的新概念。这种"双向"考察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对李善、五臣两家《文选》音注在版本中演变脉络的梳理;二是从音注的角度对《文选》版本系统中尚有疑虑的问题进行验证;三是在对《文选》版本考察的基础上,发现并探索中古音韵文献中前人忽视或误解的特殊注音现象。  本文首先拟测了李善、五臣两家音注的"原初形式",认为"随注出音"与"正文夹音
学位
本文以殷商西周时期的金文为主要研究对象,并结合传世文献,对这一时期的祭祀礼、宾礼、战争礼、以及册命礼等四种礼制及相关名物进行探讨。在金文所涉及的诸类礼仪中,这四种礼制与政治关系密切,且包含了丰富的名物。通过对礼制内容及名物的探讨,得出礼制与名物变化的规律及原因,以祈能够更多的与传世文献做出补充与对比。  在祭祀礼相关铭文中,祭祀礼的关键因素有三:首先是祭名。通过大量甲骨、金文中祭名的对比发现,这些
学位
高步瀛是晚清民国的著名学者,一生致力于古文典籍的整理、笺注工作,《文选李注义疏》和《选学举要》是其晚年在“文选学”方面的著作成果。《文选李注义疏》以恢复李注原貌为目的,全面整理《文选》李善注,虽然只完成八卷,但在校勘、注释和考证方面的成果得到“文选学”界的充分肯定;《选学举要》是其在萃升书院时的讲义之作,但整部著作蕴含“新选学”因素,对“新选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通过整理、分析高步瀛的“文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