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颈脊髓与椎管矢状径比值在伴有颈椎管狭窄的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价值与临床意义。寻找反映脊髓型颈椎病椎管狭窄程度的另一定量指标,为临床评价反映脊髓型颈椎病病理改变的椎管狭窄程度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5月-2012年3月在我院脊柱外科病房住院治疗的伴有颈椎管狭窄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测量其MRI和X线上C3-C7颈脊髓和椎管矢状径并计算比值。随机从MRI室数据库里选取无颈椎病主诉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共收集到伴有颈椎管狭窄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39-60岁之间,平均56.1岁;对照组共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20-55岁之间,平均42.1岁。利用X线及MRI,在电脑上分别测量C3—C7椎管矢状径(A)(椎体下缘增生最严重点与对应椎板棘突连线)及相应平面的脊髓矢状径(B),每一节段测量两次,取平均值。将CSM患者及正常人的颈脊髓、椎管在每一节段所测得的矢状径数据以均数±S表示,分别得出每一节段的颈脊髓/椎管矢状径比值。计算3次,取平均值,以均数±S表示。采用SPSS16.0双样本的独立t检验统计处理,以求比值在正常组和CSM组中的差异。JOA评分与颈脊髓/椎管矢状径比值进行线性双变量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病例组C3-C6节段颈脊髓与颈椎管矢状径比值分别为0.51±0.02,0.61±0.04,0.62±0.05,0.59±0.06;正常对照组C3-C6节段颈脊髓与颈椎管矢状径比值分别为0.44±0.02,0.44±0.01,0.40±0.26,0.40±0.02;两组之间两两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病例组C3-C6节段颈脊髓与颈椎管矢状径比值与JOA评分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710,-0.753,-0.761,-0.734,证实两者之间存在负相关性,即比值越大,JOA评分越低,临床表现症状及体征越重。结论:颈脊髓与颈椎管矢状径比值可以定量地反映脊髓型颈椎病的严重程度。颈脊髓与颈椎管矢状径比值可做为手术时机选择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