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有机碳库在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深刻认识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子是十分必要的。论文以我国西北干旱区黑河流域中游为例,分析了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从气候、土地利用和土壤理化性质三个方面入手,研究了土壤有机碳的剖面分布、土壤有机碳与温度、降水以及土壤性质之间的关系、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和土壤碳密度的影响,揭示了干旱区土壤有机碳的变化机理。主要得出以下的结论:1.区域内由东南向西北方向延伸,随着年均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有机碳含量也呈逐渐减小的趋势。荒漠土壤受气候因子影响较大,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剖面各层有机碳含量与温度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气候因子对耕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也有一定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土壤本底值上;随着区域向西北延伸,气候对耕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作用减小,耕作灌溉活动影响作用增大。2.高覆盖度草地、中覆盖度草地、旱地、水浇地及荒漠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有差异(p<0.01),其中,100cm深度荒漠与其它利用类型有机碳含量差异均有显著意义,高覆盖度草地与旱地、中覆盖度草地与水浇地有机碳含量差异不显著。3.100cm深度土壤剖面有机碳含量均呈现由浅层向深层递减的规律。0-40cm草地有机碳含量大于耕地,40cm以下耕地大于草地,体现了灌溉等耕作活动对土壤养分的淋溶作用。荒漠有机碳含量很低,剖面上变化不大。40cm深度土层土壤碳密度占100cm深度的51-64%,即一半以上的有机碳储藏在40cm土体内。4.土壤性质因土地利用方式不同而有所差异,草地土壤有较高的含水量、CEC、C/N和粘粒含量,且容重、pH值较低,有利于有机碳的积累;耕作活动可增加有机物料的输入,淋溶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剖面的pH值,并增加下层土壤粘粒的淀积,但机械耕作会导致土壤容重的升高,C/N减小,不利于有机碳的稳定。土壤剖面有机碳与水分、CEC呈显著正相关,与容重呈显著负相关(p<0.01);表层0-20cm有机碳与pH值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粘粒呈正相关关系(p<0.05),20cm以下有机碳含量与pH值、粘粒含量关系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