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研究最早可追溯至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隐喻研究逐渐向认知方向转变。隐喻研究的认知转向带动了国内学术界的“隐喻热”。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与隐喻密切相关的隐喻翻译研究开始进入人们的研究视角,并不断地发展起来,成为隐喻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分支。在传统的隐喻翻译研究中,隐喻通常被视作单纯的语言现象,因此研究视角也局限在语言层面,源语与目的语中隐喻的认知机制很少涉及。20世纪80年代,Lakoff等人将认知视角带入隐喻研究,并提出了著名的概念隐喻理论,他们认为隐喻体现了人们的认知观。概念隐喻理论为隐喻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同时增强了译本研究的解释力。随着科技的进步与计算机的推广,建立语料库已成为语言研究的常用方法之一。平行语料库作为语料库的一种,依托于计算机技术,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方法,促进翻译研究从归约性研究向描述性研究过渡,从而使得翻译研究更具客观性。基于平行语料库的研究,对《道德经》的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道德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同时也是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教义。《道德经》全文五千余字,内容广泛,涉及人生观、哲学观、政治观以及宇宙观。《道德经》中的隐喻比比皆是,描绘了“道”、“德”、“无为”以及“辩证法”这四大主题。隐喻不仅是语言层面的修辞手法,更是思维的彰显。在宗教著作译本中,《道德经》的译本数排列第二,仅次《圣经》。众多译本中,亚瑟·威利的译本(以下称为“威译本”)与林语堂的译本(以下称为“林译本”)都被认为是成功之作。为了深入了解《道德经》两译本中概念隐喻翻译的异同,本文试以威译本与林译本的平行语料库为基础,以概念隐喻理论为依托,对道德经中的概念隐喻翻译进行对比研究,具体回答如下几个问题:1)《道德经》有哪些概念隐喻?2)在概念隐喻理论下,威译本和林译本中的隐喻翻译有何异同?3)两译本在概念隐喻翻译策略方面是否存在差异?原因何在?在Steen等人提出的隐喻识别“七步法”的基础上,参考Lakoff等人对隐喻的分类,及国内学者陈鼓应等人对《道德经》的注释,本文对《道德经》全文进行隐喻识别与编码。其中,A标注结构隐喻,B标注方位隐喻,C标注本体隐喻,“$...$”用来区分隐喻与非隐喻。根据翻译策略的使用情况,本文对威译本和林译本进行编码,L标注直译,F标注意译,N标注注译,O标注省略。通过对《道德经》概念隐喻英译的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道德经》中概念隐喻按照其内容可分为“道”、“德”、“无为”以及“辩证法”四大主题。各个主题的概念隐喻可细分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及本体隐喻。结构隐喻主要有TAO IS THE MOTHER等,方位隐喻主要有TE IS DOWN等,本体隐喻主要有TAOIS WATER等;2)《道德经》概念隐喻翻译在不同的类别上分别体现不同的翻译策略。宏观层面,威译本倾向采用归化法,而林译本倾向采用异化法。微观层面,威译本采取的策略为直译,意译,注译及省略;林译本采取的策略为直译,意译及注译。3)两译本在翻译策略上的差异与译者的文化背景,思维模式及翻译目的有关。文化背景上,亚瑟威利的母语为目的语,因而更了解目的语文化,而林语堂的母语为源语,因而更了解源语文化。威译本为更好表达源本思想,采用大量注译法,解释源本中的隐喻,而林译本更多使用直译法,完整保留源本中的隐喻。思维模式上,西方人主要呈“直线型”思维,倾向直接表达意图,中国人主要是“螺旋型”思维,倾向间接表达意图。在翻译策略上,威译本倾向改变源语中的意图的位置,将意图前置。在翻译目的上,亚瑟威利的目的是向西方人引进老子思想,他的译本更加符合西方人的阅读习惯。在威译本中出现省略的翻译策略,而这个向目的语“看齐”的策略并没有在林译本中出现。林译本的目的读者不仅局限西方人,他的译本更加注重对源本的忠实,因此他较多使用忠实原文的直译策略。据此,我们认为,概念隐喻理论对隐喻的翻译具有很好的适用性,同时在概念隐喻理论框架下进行的翻译研究对译者的概念隐喻翻译具有很强的指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