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我国水产品资源富足,但自身带有的腥味严重影响其加工发展及资源利用。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britt.)由于其营养价值高、活性成分丰富,在我国已被广泛种植。紫苏茎叶中的多酚类物质占比非常多,具有除腥、抗氧化、抗炎、增味、腌制等药理价值及食用价值。目前对于紫苏多酚除腥功效的研究较少,本文对紫苏多酚进行提取纯化,在探明紫苏多酚具有除腥功效的基础上,利用紫苏多酚对林蛙油和鲢鱼进
【基金项目】
:
吉林省科技厅医药健康专项项目:紫苏全植株生物活性研究及其高附值产品产业化开发,编号:20200708054YY;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水产品资源富足,但自身带有的腥味严重影响其加工发展及资源利用。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britt.)由于其营养价值高、活性成分丰富,在我国已被广泛种植。紫苏茎叶中的多酚类物质占比非常多,具有除腥、抗氧化、抗炎、增味、腌制等药理价值及食用价值。目前对于紫苏多酚除腥功效的研究较少,本文对紫苏多酚进行提取纯化,在探明紫苏多酚具有除腥功效的基础上,利用紫苏多酚对林蛙油和鲢鱼进行除腥功效评价,测定除腥前、后挥发性腥味物质含量变化,进而开发一种安全高效的天然紫苏除腥剂产品。论文以紫苏茎叶为原料,为确定紫苏多酚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采用超声波辅助乙醇提取法,运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以紫苏多酚得率为响应值,得到紫苏多酚的最优提取工艺参数,并采用AB-8型大孔树脂进行纯化,将紫苏多酚纯化物进行高效液相色谱(HPLC)鉴定。本文利用紫苏多酚类物质具有除腥功效这一特点,以祛除水产品中的腥味物质为切入点,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以林蛙油和鲢鱼中的挥发性腥味物质含量为指标,研究紫苏多酚对其腥味物质含量的影响,结合腥度值以及硫代巴比妥酸法(TBA值)的结果,研究紫苏多酚的除腥功效。基于上述试验,以腥度值为响应值,利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确定紫苏除腥剂最优产品配方。通过对比试验等研究方法,对紫苏除腥剂产品进行效果评价、稳定性试验和产品质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紫苏多酚提取最优参数为:乙醇浓度63%、料液比1:34(g/m L)、超声温度63℃、超声时间33 min。在此条件下进行试验,紫苏多酚得率为2.48%,经纯化处理后紫苏多酚纯度为76.28%。(2)紫苏多酚提取物除腥功效评价:将上述试验制备的紫苏多酚提取物(76.28%)对林蛙油和鲢鱼进行除腥单因素试验,以腥度值和TBA值为指标进行正交试验,得出最优除腥工艺组合均为,紫苏多酚提取物添加量15%,除腥时间30 min,除腥温度30℃。初步确定紫苏多酚提取物具有除腥功效后,采用SPME-GC-MS技术对林蛙油和鲢鱼中挥发性腥味物质进行数据分析,通过数据进一步直观分析出紫苏多酚除腥前、后腥味物质含量的变化。通过SPME-GC-MS检测结果发现,林蛙油腥味物质45种,主要包括:1-乙酮、2,2-二甲基-3-乙烯基庚烷、角鲨烯、1,3-环戊二烯、1,3-戊二醇二异丁酸酯、己二酸二异丁酯、1,2,3-三甲苯、3,5-二甲基吡啶、3-乙基-2,6-二甲基吡啶等;鲢鱼腥味物质27种,主要含有:1-乙醇、2,2-二甲基-庚烷、十甲基环戊硅氧烷、庚烷、1,3-环戊二烯、己二酸二异丁酯、十六酸甲酯、亚油酸甲酯、反-9-十八碳烯酸甲酯、1,2,3-三甲基苯、3,5-二甲基吡啶、3-乙基-2,6-二甲基吡啶等。分析结果显示,林蛙油中的2,2-二甲基-3-乙烯基庚烷、十七烯、己酸己酯等经紫苏多酚提取物处理过后可完全去除;鲢鱼中的3,6,6-三甲基-庚烷、反-3-十八碳烯、11-十八碳烯酸甲酯、十六酸、乙苯等经除腥过后可以完全除去。在紫苏多酚最佳除腥工艺条件下,与除腥前原始样品相比,林蛙油腥味物质含量减少63.63%,鲢鱼腥味物质含量减少59.89%,表明紫苏多酚具有良好的除腥功效。(3)紫苏除腥剂制备:响应面优化得到紫苏除腥剂最佳产品配方为,紫苏多酚提取物添加量13%、生姜提取物添加量3%、白醋添加量4%,此条件下林蛙油腥度值为1.70。运用SPME-GC-MS技术对原样以及三种不同成分提取液除腥后的样品进行挥发性腥味物质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林蛙油和鲢鱼中酯类物质种类最多,共17和10种;芳香类物质占比最高,高达75.61%和57.61%,其中1,2,3-三甲苯含量均最多;醛类物质、醇类物质和烯烃类物质阙值较低,是主要的腥味物质来源。与除腥前原始样品相比,紫苏除腥剂使林蛙油腥味物质含量减少72.11%;鲢鱼腥味物质含量减少65.25%,表明紫苏除腥剂具有显著的除腥效果。随着贮藏天数(0-150天)加长、加热温度(20-121℃)升高及紫外线照射时间(0-25min)增加,在贮藏150天后紫苏除腥剂感官评分虽略有下降,有少量的沉淀和分层,但其粘稠度均衡,澄清透明且无再生杂质,有紫苏特有的气味和滋味,口感良好。并将处理后的除腥剂分别对林蛙油和鲢鱼进行浸泡,其TBA值差异性不显著(p>0.05),除腥效果未受到影响,表明产品稳定性良好。检测结果表明,紫苏除腥剂达到了产品质量标准。
其他文献
本研究以绿豆皮的不溶性膳食纤维(Insoluble Dietary Fiber,IDF)为原料,通过羧甲基化改性、酶法改性和羧甲基化结合酶法改性三种改性方法,研究改性IDF理化性质及功能特性变化。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确定了三种改性方法的最佳制备工艺。通过多种手段对改性后绿豆皮不溶性膳食纤维的结构和功能特性进行分析比较,以探究不同改性方法对其结构和功能特性的影响。并通过小鼠试验进一步对改性后膳
目的:研究藏药尖突黄堇的解热、镇痛、抗炎作用。方法:昆明小鼠分为模型组,阳性药阿司匹林组,尖突黄堇醇提物低、中、高剂量组(生药0.5、1.0、1.5 g/kg)。通过皮下注射干酵母诱导小鼠发热模型探究其解热作用;通过冰醋酸致小鼠扭体法探究其镇痛作用;通过二甲苯诱导小鼠耳廓肿胀方法探究其抗炎作用。结果:尖突黄堇总醇提物可显著抑制干酵母所致发热小鼠的肛温上升;显著抑制冰醋酸所致小鼠疼痛,减少扭体次数;
蛋白质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生物大分子,其结构会影响蛋白质的功能特性,进而在食品加工体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多酚与蛋白质的共价作用会影响蛋白质结构,进而使食品的风味和营养发生改变。因此本文从大豆多种活性成分中选取了大豆分离蛋白和染料木素,探究二者共价作用对大豆分离蛋白的表征、结构及其功能特性(乳化性和凝胶性)的影响,从而为多酚-蛋白共价作用的相关理论进行补充,为食品体系中新型乳化剂和增稠剂的
天麻(Gastrodia elata)为兰科(Orchidaceae)植物天麻的干燥块茎,是我国名贵的中药材之一。天麻含有淀粉、纤维素、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还含有天麻素、天麻多糖等功效成分。天麻具有抗氧化、抗衰老、降血压、降血糖、神经保护等健康功效,对人体有很好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2020年我国将天麻列为药食同源物品,拓展了天麻产品的范围。目前,天麻可作为烹饪原料制作菜肴,也开发出天麻酒、
目的 了解三甲综合医院低年资临床护理人员培训需求现状。方法 2021年3月采用自行设计的低年资临床护理人员培训需求调查问卷,对广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516名低年资护理人员培训需求现状进行调查,根据工作年限分为A组≤1年,1年<B组≤3年,3年<C组≤5年分析培训需求。结果 516名低年资护士对在职培训总需求得分为(4.33±0.46)分,整体需求水平较高。年资越低对培训需求越高,操作技能(4.47±
波拉霉素是由吸水链霉菌(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产生的一种36环的多羟基大环内酯类新型农用抗生素。该抗生素对酵母、丝状真菌特别是对能够引起植物病害的真菌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在当下有毒有害农药或熏蒸剂将强制退市的背景下,波拉霉素等一类生物药剂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其发酵单位尚未达到工业化生产需求,因此本研究希望通过菌株改造和培养基优化探索波拉霉素产量进行提高的方法。
大肠杆菌O157:H7能够引起人类食源性疾病,在食品加工业中检出率较高,给人类健康带来了极大威胁。本研究将课题组前期在酸菜汁中筛选出具有防腐和抑菌作用的菌株副干酪乳杆菌Z17的发酵上清液粗提物与壳聚糖复配,研究其对大肠杆菌O157:H7的抑菌效果及抑菌机制,并将其应用到草莓保鲜中,通过测定草莓品质,研究副干酪乳杆菌Z17-壳聚糖复配对草莓保鲜效果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副干酪乳杆菌Z17
三甲医院中层干部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医院事业发展。通过系统教育培训,提升三甲医院中层干部能力,是完善现代医院管理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教育培训满意度测评及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思路,采用问卷调查法实证分析四川省三甲医院中层干部教育培训绩效与个体需求,探索出贯穿培训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改进阶段的全流程优化路径,以期为准确把握需求目标、精准施教,进一步提升行业干部教育培训的质
山葡萄中高生物活性的锦葵类花青素含量高,但是天然花青素的稳定性较差,容易受到多种环境因素(如p H、温度、光、氧气和金属离子)的影响而发生褪色和降解,限制其在食品中的广泛应用。因此,提高花青素的稳定性受到广泛关注,并成为了研究热点。研究表明,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多酚类物质可以与食品中的淀粉、蛋白质、纤维素等生物大分子通过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提高多酚类物质的稳定性。本文以山葡萄花青素(ACN)及其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