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七年”文学经历了一个被埋没而又被释放被重读的过程,很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研究。人物类群分析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在很多作家的系列作品中用到,对作品中人物的分析研究更多的是从人物形象的好坏、特色等方面,在“十七年”的作品中,人物类群的设置也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特性。作品中大部分是以人物形象来划分的,比如贫农、地主、富农、中农和领导干部,而对这些类群进行一个纵向度历时性考察方面却少有涉及,这就是本文所要做的努力。本文就以“十七年”间比较有影响的作品如《三里湾》、《山乡巨变》、《创业史》、《艳阳天》、《风雷》以及一些短篇小说为材料,结合众多学者有关于“十七年”的最新研究方法和阅读经验,比如“民间概念”、“潜在写作”、以及“再解读”等等,运用材料整合与比较的方法,通过分析作品中人物的生活方式和活动脉络,对人物做了尝试性分类,可分为四类分别是“归来者”、“外来者”、“离开者”以及“留守者”。在前辈们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并以具体的文本材料为证对文章论点进行补充,以期对“十七年”文学的人物世界研究有所补充。文章回顾了以往学者对“十七年”文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以及研究现状,并列举了其中有代表性的论点,为随后章节的论述铺垫了理论基础。作品中的“归来者”类群包括归来的“工农兵”以及流浪人员,“外来者”身份上多具有政治成分,“离开者”相对于“新时期”的离开者没有多少精神层面的思考更多的是从军和上学而离开家乡,这些人通过远距离的辐射对农村建设和改革产生一定的影响,“留守者”这个称呼具有一定的现代社会的意义,只是此时的留守与他们不尽相同,他们是最广大的人群却没有受到等同的待遇和关注。这四种类群是从人物的生活经历以及政治形态角度进行的划分,对他们的身份指认是十分有意思的,不仅体现了作家对农村建设、改革的殷切希望,包括作家自身影子的投射,还具有理想和现实角度、文人的独立意识以及对农民的关注等方面的意义。这是在四类分类的基础上对文本中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城乡矛盾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作家独立意识的微弱显现以及对农民在“十七年”中所受描述做的详尽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在政治规训力量逐渐占据重要地位的“十七年”文坛,作家的理想色彩体现在对农民处境的乐观和对农村未来建设过高过大的憧憬上;他们没有从真正意义对农民进行了解,只是激进的希望他们成为农村建设的工具,对他们非常正常的私有欲望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和蔑视,这是对农民真实处境的忽略和淡漠,并通过城乡矛盾的分析体现出作家知识权利等等。基于以上的思考,或许今天我们重读“十七年”能够具有一种现实意义,能给予农民和农村一定程度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