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是中国新的发展战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部分。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三农”投入力度的加大,农村公共服务的整体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是,公共需求快速增长与公共服务供给匮乏仍然是突出矛盾,这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形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单一,政府、市场、第三部门三大供给主体间不能形成合力,从而导致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缺失,效率不高。为了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蓝图,解决农村公共服务中的“生产性贫困”问题已经刻不容缓。本研究以多中心治理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共生理论为分析框架,沿着“文献分析——理论研究——模型与案例分析——实证与调查研究——政策建议”的技术线路,构建“共生关系判定——共生度分析——共生模式分析——共生界面分析——共生关系进化原理指导”的分析框架;以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为“道”,以分析问题的逻辑思路为“器”,从现实和理论两个层面推进,对我国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深入探讨,在健全和完善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制度体系方面提出了具有一定创新性的思路和富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全文涵括八个部分,即一绪论、六章、一尾论。绪论简要阐述了研究的缘起及意义,厘定和缕析了相关重要概念,对国内外研究状况进行了检视和评价等。第一章至第六章为本文的核心部分。在形式上,第一章从“总”的意义上阐述研究的理论基础,构建研究框架;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解决“县域农村公共服务为什么要实行协同供给”,“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中的问题是什么”和“如何推进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三个基本问题。第一章构建了研究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理论架构。首先,界定县域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主体,描述农村公共服务多元供给的样态;其次,阐述多中心治理理论和共生理论,构建“共生关系判定——共生度分析——共生模式分析——共生界面分析——共生关系进化原理指导”的分析框架。第二章判定了县域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间的共生关系。首先,确定县域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共生三要素的存在;其次,对县域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共生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进行析证。对共生关系的判定是运用共生理论分析框架的前提。第三章探寻了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成因。首先,从现实角度描述了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单一供给存在的困境;其次,从实证角度运用非均衡模型论证了多主体供给更能满足公共服务需求;第三,从供给主体自身出发运用优势互补原则和“目标——利益”象限分析了协同供给的优势和基础。第四章分析了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方式存在的问题。首先,通过案例描述了县域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共生组织模式和共生行为模式;其次,根据案例分析总结了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存在组织模式单一、行为模式落后和政府干预较多三方面的问题。第五章审视了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制度体系。在描述协同供给的法制、机制和体制的基础上,分析其对协同供给在环境、效率、动力等方面的影响,总结出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存在理念不先进、法制不完善、机制效率不高、体制不科学四方面的不足。第六章提出了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发展策略。以共生关系进化原理为指导,提出了健全和完善准入制度、竞争机制、决策机制、财政体制、激励约束机制、监督机制六个方面的对策建议。尾论部分总结了本项研究的主要结论、局限性以及未来展望。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生命力。本文的可能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尝试性地构建了共生理论的分析框架。共生理论起源于生物学,随后虽广泛应用于社会领域,但其概念界定和方法运用庞杂,更多是“拿来主义”式的截取式使用,未形成严整的分析框架。本文缕析了共生理论的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尝试性构建了共生关系的整体性分析框架。此为本研究的创新意图之一;第二,将共生理论运用于公共服务供给研究。共生理论虽在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但在公共服务领域运用寥寥,将共生理论尝试运用于公共服务供给问题的研究。此为本研究的创新意图之二;第三,“多中心——共生”双维度递进式的研究视角。本文以多中心治理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用共生理论分析框架进行问题分析和对策探寻,为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多中心供给基础上的有效协同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支撑。此为本研究的创新意图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