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宗教哲学为进路,以《恐惧与颤栗》为主要文本对象,共分为四个大的章节,主体将围绕神性力量的永恒概念开始在亚伯拉罕的信仰生活中具备实在性的问题(作为个体的人追溯自我永恒意识的可能性问题)展开探讨,并以齐克果“沉默”、“反讽”、“恐惧”、“悖谬的美学生存方式”、“心性(个体)”以及“诱惑”、“喜笑”等一系列概念的分析为佐助,中心论点问题落脚于两点:一为“信仰的双重运动(无限弃绝与信仰的跃迁)”;二为“基于美学悖谬的信仰生活”,目的是理解基督信仰中人神关系这一宏大的宗教学母题。齐克果在《恐惧与颤栗》中以“沉默的约翰尼斯”为假名,力图从多个分散的比喻、童话故事以及戏剧传说来进行“亚伯拉罕献祭以撒故事的摹本建立”,用类比的故事张力隐喻展开宗教哲学性的思辨,代替以往纯粹的体系性理论,去尝试解决“实践的基督信仰”的问题是其初衷。本文亦试图从美学悖谬的生存表达方式和宗教哲学的双重角度去尝试建立思想模型,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尝试,在此基础上,如何界定上述实在性正是宗教哲学所要考虑的问题,尤其是对恐惧和美学悖谬的重新界定和阐释,不仅是对基督宗教核心人神关系的重新加固,也是对于“不可讲授之思想”、“不可理解之宗教”、“不可仰望之星空”的人类生活神圣性领域的捍卫和展望,考虑到齐克果著作其文字的诡谲和复杂性,笔者能力有限,在诸多问题的论述展开之处依然尚有诸多不足。本文可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展开:亚伯拉罕献祭以撒的伦理表述是——意图谋杀以撒;宗教表述是——有意献祭以撒;感性意义(美学)表述是——人在悖谬中重新发现自我永恒性。另外,在宗教哲学视阈内去思考人与神的关系或者悖谬与恐惧发生作用的种种关系机制不是像我们常见的同与异的关系研究,而是在不同层面,涉及不同存在形态的,人(尤其是宗教信徒)在实际生存的困境中各种异质因素互动关系的研究——信仰、激情、恐惧、沉默等等,神人关系并非建立在个体的自我限定上,而是建立在个体的开放性和不断的丰富性上——彻底解构掉造成自身生存困境的有限性窠臼而能借助某种神性力量来达成对于自己生活本质的无限化表达。本文最后一部分立足于齐克果的生存诸阶段中,审美阶段开始于灵魂即精神的极大的个性化,即个人面对上帝的生存。本文认为,齐克果在处理这一问题时,将“美学”概念的独特化用为“感性意义和神性归属的激情生存方式”,而人与神的关系建构不是一种具象的目的论模型,而是一种“人与神之间爱的关系”在个体自我意识中的确认。所以,笔者斗胆断言,信仰在齐克果这里成了一种类似辩证法的生存状态,理解亚伯拉罕献祭以撒的思维方式应该从“一种基于伦理死亡论的活力论”转向一种基于齐克果“美学式悖谬生存”的活力论,跃迁伦理善恶界限以寻求建立自我永恒意识与神性力量的绝对关系,基于悖谬设计的审美阶段的个性化立场是进入齐克果神人生存概念的宗教严肃性的有效路径,要充满恐惧地小心保持人的生存的开放式辩证法这一永恒的未完成性。当然,齐克果对于基督信仰的关切依旧是他展开各概念论证的出发点,人试探神性力量这一内向反转像一种活体哲学,是需要参与者不间断的自我观察和随时“当场转向”的战斗,基督信仰的跃迁必须在激情与悖谬之力的作用下持续不断的做出,这是恐惧与颤栗最直接的意义,“献祭”的意义在齐克果这里是亚伯拉罕在宗教生存层面上重新得到以撒——不再是作为自己的所有物,而是作为一种不可占有的“神的恩典与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