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伦夫人之职业》是20世纪英国剧作家萧伯纳的名剧,由潘家洵翻译,载于《新潮》1919年第2卷第1号。“文明戏”演员汪优游痛感“文明戏”的衰落,受“五四”知识分子改良戏剧的感召,奋起投身于新剧建设的实践中。他选中与当时中国社会提倡“妇女解放”思潮相契合的《华伦夫人之职业》,尽量将其改编成与公众风俗习惯相适合的剧本,命名为《华奶奶之职业》在上海新舞台上演。这是中国旧剧家第一次演分幕的新剧,也是中国舞台上第一次开演近代写实派的纯粹新剧。新舞台的演员尤其是汪优游为这次新剧开演付出了很大心血,新舞台也投资一千多元用于新制的布景和史无前例的广告宣传以及戏票、戏单的发放。但是,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付出并没有得到预期的收获:初次开演票房收入惨淡,此后的三次试演也不尽如人意。对于这次新剧演出的“失败”,汪优游从社会、中国戏剧传统、改编的剧本、演员、看客、资本家与剧场的性质等方面认真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借助演出“失败”所得的经验教训,汪优游再次投身于新剧建设的运动中,他发起成立上海民众戏剧社,创立中国现代第一个专门研究新剧的刊物《戏剧》月刊。新剧同仁在刊物上发表了大量有关新剧建设的理论见解,这些理论宣传表明同仁们对建设新剧的认识逐步成熟,而且更加符合中国社会实际,推动了中国现代话剧的进一步发展。诸如:提出民众戏院、“爱美的”戏剧等理论;认识到创作剧本和看客的重要性等。因此说:虽然《华伦夫人之职业》在当时被认为是“失败”的,并且后来的文学史著作也异口同声认为是“失败”的,但是,从话剧发展的进程来看,这次演出堪称中国话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鉴于学界还没有对《华伦夫人之职业》上演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作详尽描述的理论文章,仅有的文章只是对初次演出前的排练、投入以及上演进程中看客的反应的简单记述,并且大多是缺乏实际考察的对前人描述的重复。同时,既有的论述在谈到《华伦夫人之职业》排练时间、初次开演的时间、上演的次数以及民众戏剧社成立的时间时均有错误之处。所以,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对这一事件的全过程进行细致的梳理,以还原当时的历史图景,纠正错误之处,并对上演结果给予客观的评价。论文由引言、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引言部分对《华伦夫人之职业》在新舞台上演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进行阐述说明。正文部分分为五章:第一章将与《华伦夫人之职业》的上演相关的重要要素分别进行阐述说明。首先分别介绍潘译本《华伦夫人之职业》和汪编本《华奶奶之职业》的戏剧角色、情节和剧本主题思想,同时在对两种版本的描述中分析它们的联系与区别。其次介绍《华伦夫人之职业》上演的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贡献人——“文明戏”演员汪优游。最后介绍剧本上演场地——上海新舞台。第二章细致地记述《华伦夫人之职业》上演的准备。逐次介绍其上演的时代背景、上演前的理论准备(包括提倡新剧同仁对旧剧的批判、新剧建设的观点、具体操作计划和对排演剧本的意见)和正式开演前的准备,诸如:剧本排练时间、广告宣传等。第三章介绍演出的实际情形。包括四次演出实况和戏剧界对上演后的评价。第四章详细阐述演出“失败”的原因。在阐述汪优游本人分析的“失败”原因的基础上,笔者对其他导致“失败”的原因加以分析补充。第五章论述《华伦夫人之职业》的上演所产生的影响。促进了上海民众戏剧社的成立,创立了“五四”以来第一个专门研究话剧的刊物《戏剧》月刊。结语部分纵深阐述《华伦夫人之职业》的上演给中国现代话剧发展带来的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