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桑塔格的沉默美学理论自诞生就受到巨大关注,常常被人看作是她早期激进与反叛的表现。事实上,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桑塔格的理论并非发表之初就确定下来,而是经历了一个逐渐转变的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在沉默美学诞生之初,由于语言的悖论和历史的重压这两座难移的大山,摆在艺术家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表现得卑躬屈膝,要么傲慢无礼,其中伴随着对语言、读者(观众)、历史、道德的不同态度,而年轻的桑塔格选择了最激进、最反叛的一种,以艺术家的复仇之态来表现静默的美学,具体体现在《恩主》形式的反常规和内容的无意义上;到了第二阶段,受新保守主义的影响,艺术家早期叛逆的姿态渐渐变得有节制起来,她开始采取一种适度平衡的态度,走中间道路,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在土星的标志下》中一种异质的现代主义书写的影子,表现在对读者、对历史、对意义的摇摆不定的阐释上,显得既怪诞又合理;及至后期,在历史小说写作潮流的浸染下,《火山情人》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面貌出现,其早先的反叛姿态荡然无存,作者通过与历史、与现实的和解,最终回归到沉默美学的第二条路——卑躬屈节抑或顺从,而这条路是在理论产生之初就设置过但被早期的桑塔格放弃的一条路。
这样的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看似是理论探索失败之后的从头开始,是一次无意义的轮回或倒退,但实际上在这种检验与修补中,伴随着一种螺旋式的上升,沉默美学最初所言的必然灭亡的悲怆性也被弥补了。本论文正是借助文本细读法与文献研究法来分析沉默美学在这三个阶段的动态演绎过程和生成机制,进而透视其变化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和作家思想演变的逻辑。
在沉默美学诞生之初,由于语言的悖论和历史的重压这两座难移的大山,摆在艺术家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表现得卑躬屈膝,要么傲慢无礼,其中伴随着对语言、读者(观众)、历史、道德的不同态度,而年轻的桑塔格选择了最激进、最反叛的一种,以艺术家的复仇之态来表现静默的美学,具体体现在《恩主》形式的反常规和内容的无意义上;到了第二阶段,受新保守主义的影响,艺术家早期叛逆的姿态渐渐变得有节制起来,她开始采取一种适度平衡的态度,走中间道路,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在土星的标志下》中一种异质的现代主义书写的影子,表现在对读者、对历史、对意义的摇摆不定的阐释上,显得既怪诞又合理;及至后期,在历史小说写作潮流的浸染下,《火山情人》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面貌出现,其早先的反叛姿态荡然无存,作者通过与历史、与现实的和解,最终回归到沉默美学的第二条路——卑躬屈节抑或顺从,而这条路是在理论产生之初就设置过但被早期的桑塔格放弃的一条路。
这样的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看似是理论探索失败之后的从头开始,是一次无意义的轮回或倒退,但实际上在这种检验与修补中,伴随着一种螺旋式的上升,沉默美学最初所言的必然灭亡的悲怆性也被弥补了。本论文正是借助文本细读法与文献研究法来分析沉默美学在这三个阶段的动态演绎过程和生成机制,进而透视其变化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和作家思想演变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