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桑塔格作品中沉默美学的变迁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Blo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桑塔格的沉默美学理论自诞生就受到巨大关注,常常被人看作是她早期激进与反叛的表现。事实上,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桑塔格的理论并非发表之初就确定下来,而是经历了一个逐渐转变的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在沉默美学诞生之初,由于语言的悖论和历史的重压这两座难移的大山,摆在艺术家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表现得卑躬屈膝,要么傲慢无礼,其中伴随着对语言、读者(观众)、历史、道德的不同态度,而年轻的桑塔格选择了最激进、最反叛的一种,以艺术家的复仇之态来表现静默的美学,具体体现在《恩主》形式的反常规和内容的无意义上;到了第二阶段,受新保守主义的影响,艺术家早期叛逆的姿态渐渐变得有节制起来,她开始采取一种适度平衡的态度,走中间道路,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在土星的标志下》中一种异质的现代主义书写的影子,表现在对读者、对历史、对意义的摇摆不定的阐释上,显得既怪诞又合理;及至后期,在历史小说写作潮流的浸染下,《火山情人》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面貌出现,其早先的反叛姿态荡然无存,作者通过与历史、与现实的和解,最终回归到沉默美学的第二条路——卑躬屈节抑或顺从,而这条路是在理论产生之初就设置过但被早期的桑塔格放弃的一条路。
  这样的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看似是理论探索失败之后的从头开始,是一次无意义的轮回或倒退,但实际上在这种检验与修补中,伴随着一种螺旋式的上升,沉默美学最初所言的必然灭亡的悲怆性也被弥补了。本论文正是借助文本细读法与文献研究法来分析沉默美学在这三个阶段的动态演绎过程和生成机制,进而透视其变化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和作家思想演变的逻辑。
其他文献
“声音”一直以来都是诗歌表达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在古典汉诗中诗人以“声音”为形式生成节奏和韵律。而在现代诗学体系中,“声音”的含义被进一步扩大,除了悬浮于字词表面的格律之外,它还指涉了一位诗人所具有的超越性的历史眼光、自觉的美学追求以及渗透于诗歌整体的个人化经验等等。现如今,“声音”可以说是成为了辨别诗人的另一“性征”,在诗歌研究中的地位也愈发重要。作为一名倾听时代之音的当代诗人,张执浩以敏锐
学位
杜涯诗歌包涵着浓郁的“宇宙意识”和“乡愁”之思。所谓宇宙意识,是人类以渺小而有限的生命去感知广阔而无限的宇宙时所产生的一种深刻的体悟,它涉及到个体对生命的存在价值、万物生与死的矛盾冲突、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与表现等具体问题的思考,并引发诸如对人性、伦理、宇宙等范畴的深入探索。  在杜涯的诗歌中,宇宙不仅是作为一种诗歌意象来比喻故乡,实际上它有更深层的含义:它以广博的存在容纳、延伸着诗人的“乡愁”,它象
学位
本文所讨论的《月下小景》是沈从文寓居青岛时期创作的短篇小说集,由九篇短篇故事构成。《月下小景》集中的故事充满矛盾,且表层含义之下蕴含着深层意义,由此故事成为难以简单界定的复义文本。反讽是将表面矛盾统一起来的一种方式,且具有强调世界多样性的特点,故论文选取反讽进入小说。  通过对小说集《月下小景》语言、结构、意义的反讽分析,结合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法,揭示作者为何反讽以及这种反讽所彰显的作者的主体精神。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