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后勤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政府、高校师生以及社会各方面都十分关注的问题。自全国第一次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会议召开以来,各地高校陆续启动了后勤社会化改革,组建了后勤实体,将后勤服务机构从行政管理系统中分离出来。经过几年的实践,后勤面貌有了巨大改观,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有效地保障了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目前,后勤改革的外延式扩张基本完成,要继续做好改革的内涵延伸和推进工作,就需要广大的后勤战线同仁和理论工作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深化对高校后勤改革的认识,探索深化改革的实践方法。 我国高校后勤改革的本质,并没有如同其他改革一样,首先开始于理论研讨。大家是在想出一个个急就章的解决办法。可以这样认为,在高校中没有一项改革如同后勤改革那样,有那么多的模式,有那么多的差异,甚至有些对立的做法,而且似乎都行之有效。如何建立一个适合当代中国国情的、能够推动我国高校不断向前发展的高校后勤运营模式成为摆在各高校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市场经济理论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国家政策的基础上,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入手,详细分析高校后勤的本质属性、市场特征、改革环境和国内外后勤先进模式,深入剖析国内外高校后勤改革的现状和困境,以政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地提出高校后勤运营模式选择的依据,运营模式创新思路和改革方向,对我国高校深化后勤改革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提出问题,回顾各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提出本文研究的重点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从理论的角度重新审视高校后勤的本质属性入手,归纳出高校后勤围绕实现其职能进行改革面临的困境。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教学、科研和为社会服务,而高校后勤的基本功能是正常的教学、科研以及日常的基本生活保证,即水电绿环卫、桌椅板凳柜、吃喝拉撒睡;两者在地域和服务对象的大致相同,在内容和服务性能方面是迥异的。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第三产业逐步发展壮大,大学生交部分培养费用上学,教职工的收入逐渐提高,这几方面因素奠定了后勤资源以社会配置为主的基础,使高校后勤服务成为基本私人产品有了基本的内外部条件。三高校后勤资源应分为生产资源和消费资源两大类。生产资源中间,有着资产、人力两个层面;消费资源内部,存在学生、教职工、学校三个层面。高校后勤属性决定了其职能和边界:高校后勤保障的规划职能;高校后勤服务监督机制建设职能;对后勤服务的价格调控职能;对后勤服务质量的监控职能;项目的招标与落实职能。第三章运用交易成本经济学的有关理论进行研究,提出了高校后勤在运营模式选择时的方向---社会化服务,并通过剖析高校后勤的市场特征,通过深入的研究,笔者认为后勤服务组织应该从学校的组织结构中分离出去,成为独立的企业法人实体,同时获得学校后勤业务的特许经营权,学校组织与后勤服务组织的市场交易关系,与学校同社会其他服务公司的市场交易关系没有什么质的区别。第四章通过剖析国内外高校后勤运营模式,提出各高校应如何选择适合本身实际条件的运营模式,指出高校后勤存在的缺陷及改革措施,为制定高校后勤运营模式找到了客观依据;目前国际上存在有三种后勤管理模式: (1)以美国为代表的完全市场调节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政府不做介入,学校自主选择后勤服务企业和服务项目,通过市场竞争控制服务质量和服务价格,实施后勤保障。由于美国完善的市场体系及其良好的商业信誉,这种模式在美国运转很好;(2)以德国、日本等国家为代表,将高等学校的生活后勤统一起来建立区域性后勤(大学生)生活服务中心,不允许社会企业进入高校,同时国家给予必要的财政补助,以保障学生的基本生活,其余大部分后勤服务仍由社会市场承担。这种模式目前虽然在运营效率方面受到一些责难,但仍是一种很有代表性的后勤模式;(3)以前苏联和我国为代表的一校一户自办后勤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目前正是属于改革之列。笔者根据国内高等学校后勤服务工作十几年来改革所积累的经验,将其整理为四种运营模式,一事业型管理体制、企业化运行模式;二事企分离的企业型模式;三高等学校后勤服务集团模式;四社会化服务型。第五章根据国家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相关政策和要求,高校后勤将要逐步建立起新型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实现“市场服务、自主选择、宏观调控、行业自律、多方监督”。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内外部约束条件选择有效的后勤改革运行模式,在循序渐进和巩固改革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通过对各运营模式的对比分析,并结合经济学理论,给出高校运营模式选择的条件组合模型及发展方向选择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