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自清末被引进国内,传教士的传播和清朝官员们的出使考察,使清末时人关于义务教育的认识得到提升。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了癸卯学制,将义务教育制度推行全国,从最初壬寅学制对日本义务教育制度的简单模仿,到癸卯学制考虑实际情况制定章程,清末中国义务教育的发展渐渐起步。清末中国义务教育作为中国义务教育发展的初级形态,与当时世界各国施行的义务教育还有差距,与当今中国义务教育发展更不能相提并论,作为中原大省的河南,其义务教育发展脚步在紧跟中央的同时,也开辟出了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在不断要求基础教育改革的今天,探究清末时期的河南在发展义务教育过程中所做的努力,总结其发展过程中的有益和制约因素,有利于鉴古知今,以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清末河南义务教育新学制的指导下,经历了萌芽期和发展期两个阶段。为了推动义务教育的发展,河南省积极采取了许多可行性方法,如设立各级教育行政机构指导督促义务教育制度的施行,划定学区、建立视学制度监督管理义务教育实施,同时在初等小学堂的教育经费筹集、教员资格查验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尽力筹谋,这些举措推动了清末河南义务教育的发展。在不到十年的时间中,清末河南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在全国范围内名列前茅,初等小学堂数量和学生数量稳居前列,但是清末河南义务教育发展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如城乡发展不平衡等,同时由于教育经费入不敷用、师资素质低下等因素影响,清末河南义务教育阶段的初等小学堂总体办学质量不高。但是清末河南义务教育对河南教育从传统向近代转型而言意义巨大,清末河南义务教育施行不仅使河南民众的教育价值观得到转变,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河南民众的整体素质,义务教育阶段兴办的大量初等小学堂,在清政权垮台之后依旧起着培养基础人才的作用,民国初期的学制系统、学校规则设置均沿袭自清末。总体来说,清末河南义务教育谱写了近代河南教育史新的篇章,以启迪民智为宗旨培养了一批习得日常文字、略有谋生技能的少年,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民众整体素质,同时在清末系统学制的规则下,初等小学堂为全省高等小学堂、师范学堂等输送了毕业生,对于清末河南教育的整体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清末河南义务教育的发展,为之后民国时期该省义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一定基础,民国初期的河南省部分初等小学校建制承袭于清末的初等小学堂,表明正是由于清末义务教育的奠基作用,才使得民国河南义务教育的发展不至于头绪全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