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少年期是反社会行为发生与发展的关键时期。青少年的反社会行为不仅会导致一系列的消极后果,还会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精神卫生医疗负担。因而,研究并揭示青少年期反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发生机制是该领域研究中的一项重大且紧迫的任务。反社会行为具有重要的遗传基础且受环境因素以及个体认知、控制能力等因素的影响。研究者针对反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发生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然而,当前该领域在以下重要的关键问题上尚未完全阐释清楚:一,国内外既有相关研究很少在“神经生物学模型”的框架下探究反社会行为的发生与发展机制,难以建立从分子水平到行为水平的多水平的反社会行为发生与发展机制的整合模型,无法有效揭示反社会行为产生的复杂内在机制。二,虽然既有以与反社会行为、攻击行为或违纪行为有关的众多多巴胺系统基因为遗传指标的研究表明基因与环境存在交互作用,但这些研究往往忽视了多巴胺系统基因功能与反社会行为间可能存在非线性关系。三,理论与实证研究均显示反社会行为亚类具有差异性。尽管已有研究对反社会行为亚类的差异性进行了相当程度的探讨,但目前这些研究相对零散,缺乏整合性,难以充分揭示反社会行为亚类的差异性及其机制,这可能掩盖了不同反社会行为亚类的病因。综上,本研究将立足于反社会行为研究的国际前沿,在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采用中国儿童青少年追踪研究(Longitudinal Study of Chines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LSCCA)的为期三年的纵向数据与多基因研究范式,引入内表型变量(意志控制),以1044名中国汉族青少年为被试(50.2%女青少年),在神经生物模型的框架下探究多巴胺系统基因、母亲教养行为、同伴关系以及意志控制对青少年攻击与违纪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本研究拟着力阐明以下三个问题:(1)考察多巴胺系统多基因与青少年攻击和违纪行为的非线性关系;(2)揭示多巴胺系统基因与不同领域环境因素(母亲教养行为、同伴关系)对青少年攻击和违纪行为的交互影响以及发生机制的差异性;(3)揭示意志控制在多巴胺系统基因与环境对青少年攻击与违纪行为交互影响中的“基因—内表型—行为”作用机制及其差异。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消极环境方面,母亲消极教养和同伴拒绝均能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的攻击与违纪行为,但同伴拒绝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预测作用显著大于违纪行为。而在积极环境方面,母亲积极教养对青少年攻击与违纪行为的预测作用不显著,但同伴接纳能够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攻击与违纪行为。2.多巴胺系统基因及其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对青少年违纪行为的预测作用均不显著。与违纪行为不同,多巴胺系统基因与青少年攻击行为间的关系呈非线性趋势,携带较多或较少低多巴胺活性相关等位基因的青少年均会表现出高水平攻击行为,这种关系只在14岁时成立。此外,母亲消极教养与同伴拒绝均能调节多巴胺系统基因与青少年攻击行为间的非线性关系。具体来说,母亲消极教养水平较高时,多巴胺系统多基因与青少年攻击行为间的关系呈U型,携带较多或较少低多巴胺活性相关等位基因的青少年均表现出高水平的攻击行为;母亲消极教养水平较低时,这种关系不成立。与母亲消极教养不同,同伴拒绝水平较低时,多巴胺系统多基因与青少年攻击行为间的关系呈U型,携带较多或较少低多巴胺活性相关等位基因的青少年均表现出高水平攻击行为;同伴拒绝水平较高时,这种关系不成立。而在积极环境方面,无论是母亲积极教养还是同伴接纳均不能显著调节多巴胺系统多基因与青少年攻击与违纪行为的关系。3.意志控制在多巴胺系统基因与所有环境变量的交互作用和青少年攻击行为关系间的中介作用均不显著。但意志控制在多巴胺系统多基因与母亲积极教养的交互作用和青少年违纪行为关系间的中介作用显著,有中介的调节模型成立,支持并扩展了神经生物学模型。具体来说,母亲积极教养水平较高时,多巴胺系统多基因与青少年意志控制间的关系呈倒U型,携带较多或较少低多巴胺活性相关等位基因的青少年意志控制能力均较低;母亲积极教养水平较低时,这种关系不成立。意志控制能够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的违纪行为。总的来说,本研究采用纵向研究设计和多基因研究范式,考察了不同领域环境中多巴胺系统基因对青少年攻击与违纪行为的非线性影响以及意志控制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首先,本研究支持并扩展了反社会行为的神经生物学模型,为个体对环境敏感性的领域特异性提供了实证支持。其次,本研究不仅为反社会行为的多基因遗传基础提供了新的证据,更为重要的是为多巴胺系统基因与反社会行为间的非线性关系提供了证据。最后,本研究发现青少年早中期个体攻击与违纪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均存在实质性的差异,加深了对青少年期反社会行为异质性及其发生机制的认识。尽管牵涉其中的潜在作用机制尚需未来研究进一步深入探究,但是本研究的探索性发现为能够拓展和深化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病理学研究,加深对反社会行为异质性及其发生机制的认识,为阐释青少年攻击与违纪行为的遗传与环境基础及其作用机制提供重要的有益信息。在实践层面上能够为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科学诊断、有效预防和干预提供更为可靠的理论依据,对旨在降低对青少年攻击与违纪行为风险的预防和有针对性的干预项目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