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胺基因、不同领域环境对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攻击与违纪的差异性

来源 :林小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vonnec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少年期是反社会行为发生与发展的关键时期。青少年的反社会行为不仅会导致一系列的消极后果,还会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精神卫生医疗负担。因而,研究并揭示青少年期反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发生机制是该领域研究中的一项重大且紧迫的任务。反社会行为具有重要的遗传基础且受环境因素以及个体认知、控制能力等因素的影响。研究者针对反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发生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然而,当前该领域在以下重要的关键问题上尚未完全阐释清楚:一,国内外既有相关研究很少在“神经生物学模型”的框架下探究反社会行为的发生与发展机制,难以建立从分子水平到行为水平的多水平的反社会行为发生与发展机制的整合模型,无法有效揭示反社会行为产生的复杂内在机制。二,虽然既有以与反社会行为、攻击行为或违纪行为有关的众多多巴胺系统基因为遗传指标的研究表明基因与环境存在交互作用,但这些研究往往忽视了多巴胺系统基因功能与反社会行为间可能存在非线性关系。三,理论与实证研究均显示反社会行为亚类具有差异性。尽管已有研究对反社会行为亚类的差异性进行了相当程度的探讨,但目前这些研究相对零散,缺乏整合性,难以充分揭示反社会行为亚类的差异性及其机制,这可能掩盖了不同反社会行为亚类的病因。综上,本研究将立足于反社会行为研究的国际前沿,在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采用中国儿童青少年追踪研究(Longitudinal Study of Chines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LSCCA)的为期三年的纵向数据与多基因研究范式,引入内表型变量(意志控制),以1044名中国汉族青少年为被试(50.2%女青少年),在神经生物模型的框架下探究多巴胺系统基因、母亲教养行为、同伴关系以及意志控制对青少年攻击与违纪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本研究拟着力阐明以下三个问题:(1)考察多巴胺系统多基因与青少年攻击和违纪行为的非线性关系;(2)揭示多巴胺系统基因与不同领域环境因素(母亲教养行为、同伴关系)对青少年攻击和违纪行为的交互影响以及发生机制的差异性;(3)揭示意志控制在多巴胺系统基因与环境对青少年攻击与违纪行为交互影响中的“基因—内表型—行为”作用机制及其差异。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消极环境方面,母亲消极教养和同伴拒绝均能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的攻击与违纪行为,但同伴拒绝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预测作用显著大于违纪行为。而在积极环境方面,母亲积极教养对青少年攻击与违纪行为的预测作用不显著,但同伴接纳能够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攻击与违纪行为。2.多巴胺系统基因及其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对青少年违纪行为的预测作用均不显著。与违纪行为不同,多巴胺系统基因与青少年攻击行为间的关系呈非线性趋势,携带较多或较少低多巴胺活性相关等位基因的青少年均会表现出高水平攻击行为,这种关系只在14岁时成立。此外,母亲消极教养与同伴拒绝均能调节多巴胺系统基因与青少年攻击行为间的非线性关系。具体来说,母亲消极教养水平较高时,多巴胺系统多基因与青少年攻击行为间的关系呈U型,携带较多或较少低多巴胺活性相关等位基因的青少年均表现出高水平的攻击行为;母亲消极教养水平较低时,这种关系不成立。与母亲消极教养不同,同伴拒绝水平较低时,多巴胺系统多基因与青少年攻击行为间的关系呈U型,携带较多或较少低多巴胺活性相关等位基因的青少年均表现出高水平攻击行为;同伴拒绝水平较高时,这种关系不成立。而在积极环境方面,无论是母亲积极教养还是同伴接纳均不能显著调节多巴胺系统多基因与青少年攻击与违纪行为的关系。3.意志控制在多巴胺系统基因与所有环境变量的交互作用和青少年攻击行为关系间的中介作用均不显著。但意志控制在多巴胺系统多基因与母亲积极教养的交互作用和青少年违纪行为关系间的中介作用显著,有中介的调节模型成立,支持并扩展了神经生物学模型。具体来说,母亲积极教养水平较高时,多巴胺系统多基因与青少年意志控制间的关系呈倒U型,携带较多或较少低多巴胺活性相关等位基因的青少年意志控制能力均较低;母亲积极教养水平较低时,这种关系不成立。意志控制能够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的违纪行为。总的来说,本研究采用纵向研究设计和多基因研究范式,考察了不同领域环境中多巴胺系统基因对青少年攻击与违纪行为的非线性影响以及意志控制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首先,本研究支持并扩展了反社会行为的神经生物学模型,为个体对环境敏感性的领域特异性提供了实证支持。其次,本研究不仅为反社会行为的多基因遗传基础提供了新的证据,更为重要的是为多巴胺系统基因与反社会行为间的非线性关系提供了证据。最后,本研究发现青少年早中期个体攻击与违纪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均存在实质性的差异,加深了对青少年期反社会行为异质性及其发生机制的认识。尽管牵涉其中的潜在作用机制尚需未来研究进一步深入探究,但是本研究的探索性发现为能够拓展和深化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病理学研究,加深对反社会行为异质性及其发生机制的认识,为阐释青少年攻击与违纪行为的遗传与环境基础及其作用机制提供重要的有益信息。在实践层面上能够为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科学诊断、有效预防和干预提供更为可靠的理论依据,对旨在降低对青少年攻击与违纪行为风险的预防和有针对性的干预项目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其他文献
现阶段,由于化石燃料的价格波动及其开采过程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具备绿色、环保且可替代功能的生物燃料已经成为全球各国发展可持续性经济的共同需求。在众多的生物燃料中,生物丁醇因其具有热值高,安全性高,污染小,低腐蚀性便于管道输送,能与汽油以任意比混合等优点,有望在替代化石燃料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生物丁醇的生产通常由产溶剂梭菌经ABE(Acetone-ButanolEthanol,丙酮-丁醇-乙醇)发酵
学位
音乐鉴赏作为高校通识课,本质上承载着美育教育的作用,是高校开展思政育人的重要途径。鉴于传统音乐鉴赏课课堂教学存在赏多践少、思政融入没有常态化、教材形式创新性不强等问题,采用“三维五动”教学法,课程遵循寓道于教、寓德于教、寓教于乐的原则,改革教学模式和实施手段,通过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方法,可达到音乐鉴赏课的教学目标。
期刊
蒋跃(1958--)是我国浙江著名的水彩画家,在水彩画界有一定的影响。他在学习研究水彩画中,注重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国水墨画墨色、构图、技法溶入到水彩画之中,创作出既有民族性又有民族特色的富有东方意蕴的中国写意水彩画,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木风格。同时他还是浙江美术学院教授、学者,多年来撰写了较多的学术论文和理论专著。在国内学术期刊、美术出版社刊登发表,并对我国美术教育和本学科领域有着一定的影响
学位
研究目的大脑衰老伴随着海马齿状回(DG)的颗粒下区(SGZ)和侧脑室的脑室下区(V-SVZ)神经发生衰竭。神经发生在认知过程中发挥作用,包括学习、记忆和情绪功能。其中海马神经发生与认知密切相关。在正常和疾病状态下,神经发生影响现有的神经回路和大脑功能,神经发生与干细胞调节、神经元发育、结构可塑性和疾病机制密切相关。几乎所有的大脑衰老伴随着与认知减弱相关的特征性变化,包括与衰老相关的肥胖、大脑结构的
学位
背景和目的小檗碱是一种生物碱,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已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领域。目前已经有几项行为学的研究表明小檗碱可能是治疗药物成瘾的潜在药物,但其所涉及的神经机制仍不清楚。哺乳动物腹侧被盖区(VTA)是一个中脑区域,它作为一个综合中心,对几乎所有成瘾药物的激励和激励作用进行调控。然而,小檗碱对VTA脑区神经元的影响知之甚少。本课题研究了小檗碱对腹侧被盖区多巴胺(DA)和γ-氨基丁酸(GABA)
学位
杨云龙是我国卓有成就的水彩画家、水彩艺术教育家。曾任南京师范大学西画教研室主任、江苏省水彩画学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水彩、水粉画的教学、创作和研究工作。作为画家,他的水彩画作品在题材上与中国的时代发展、历史脉搏紧密结合,以自身独特的视角记录了中国发展进程中的历史画面,呈现出清晰的时代脉络;在形式语言上他广泛地汲取中西文化之所长,在水色交融之间彰显出“水晕墨章”的至臻境界。同时他还为江苏地区水彩画的发
学位
目的:1.编制适合测评医养结合机构医护人员老年综合评估知信行的问卷。2.调查医养结合机构医护人员老年综合评估知信行水平,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提高其老年综合评估知信行水平,促进老年综合评估在医养结合机构深入开展及推广。方法:1.问卷编制:以知信行理论为指导,通过文献回顾、半结构化访谈和课题组讨论,形成《医养结合机构医护人员老年综合评估知信行问卷》初始版,应用德尔菲专家函询法,形成待检验
学位
在内蒙古西部高原有一座神秘的、有许多古老传说的阿尔寨石窟。阿尔寨石窟是集壁画、石刻造像、岩刻、回鹘蒙古文、梵文、藏文、八思巴文榜题、寺庙、宫殿为一体的佛教艺术宝库,世界上现存回鹘蒙古文榜题最多的遗址,也是一座集礼佛与祭祀两重功能的石窟建筑,也是整个内蒙古高原乃至我国北方草原规模最大的石窟群,呈现了民族文化的多元化以及地域性和民族性。也叙述着各个时期的民族以及地区的宗教、文化、艺术发展的历程,更对今
学位
美岱召是蒙古地区建立的首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召庙,融合了蒙古族、藏族、汉族多地区的文化,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笔者运用图像对比法,通过对藏传佛教格鲁派召庙美岱召“佛传图”壁画的视觉表现与象征意义进行具体分析,从图像演变与传承关系方面研究美岱召“佛传图”。追溯“佛传图”的图像起源,并通过美岱召壁画“佛传图”本土化现象阐释藏传佛教格鲁派进入蒙古地区所产生的艺术影响,同时也开阔了蒙古地区藏传佛教图像研究的新视
学位
本论文拟利用斑马鱼作为模型探究雌激素类似物的毒性效应,并初步探究其毒性机制,为雌激素类似物等环境激素(EDCs)在我国安全合理的使用及更准确的风险评估提供理论参考,主要实验内容和数据结果如下:第一,研究了雌激素类似物对斑马鱼幼鱼活力的影响。本研究选取斑马鱼作为实验模型,以斑马鱼幼鱼的生存率、畸形率、心率变化、体长变化和运动能力等为毒理学指标,表征环境雌激素对斑马鱼幼鱼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雌激素类似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