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南温县陈家沟是太极拳公认的发源地,无论如今的杨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还是孙式太极拳又都是从陈氏太极拳发展而来。《陈氏太极拳图说》是陈氏太极拳第十六世传人陈鑫呕心沥血之作,是陈氏太极拳的首部著作。此书经历了一系列周折后,终于于1933年正式出版。出版多年以来,对陈氏太极拳乃至太极拳文化的传播与发展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对书籍还是翻译作品来说,序跋都是其中不能缺少的组成部分。澳大利亚人Alex Golstein翻译出版了《陈氏太极拳图说》的英文版。该书对《陈氏太极拳图说》中的拳理和动作招式做了较全面的翻译,然而却没有翻译《陈氏太极拳图说》的七篇序言,实为遗憾。《陈氏太极拳图说》的序言文本多采用古典文学的风格,寥寥数语却兼具叙事说理,抒发情感及问题探讨。除了文体的语言需要细细揣摩外,由于中西方文化,思想方面又有很多差异,这对译者的修养水平来说确实是一项挑战。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出现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解释了翻译实质,分析了翻译过程中参与者的角色,提出了功能翻译原则。在序跋的翻译过程中,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本文在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陈氏太极拳图说》序言的翻译实践,总结出一些实践经验,一方面希望对《陈氏太极拳图说》译文起到完善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希望实践经验能够为他人所借鉴。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研究内容为《陈氏太极拳图说》中的七篇序言,包括陈东山先生的两篇序,康戈武先生的一篇序,李时灿先生的一篇序,杜严先生的一篇序,陈鑫先生的自序和陈氏太极拳图说凡例。太极拳历经几百年发展,无疑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然而太极拳翻译却起步较晚,目前,太极拳译本主要是招式动作的翻译,太极拳经典译文也少有人研究,这说明太极拳文化的翻译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只有精益求精,让更多人参与到更深的太极拳文化的研究中,才能推动太极拳文化的持续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