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全国城市住宅设计竞赛看住宅设计变迁(1950s-1990s)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gutian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从住房福利制时期到住宅市场化时期,即1950s到1990s末期,政府一共组织了9次全国城市住宅的设计竞赛,以国家政策为依据,聚集全国的设计力量,发起应对当时实际住宅建设需要的设计探讨,并通过出版、展览、编制标准图集等方式产生影响。这些竞赛的获奖方案,结合了住房政策的引导,对现实住房问题的考虑,以及建筑师的构想,比较集中的反映了这一时期住宅设计及其观念的变化。因此,考察1950s到1990s的全国城市住宅设计竞赛及其获奖方案,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中国城市住宅的发展。本论文以各个时期的住房问题和住房政策为基础,分别从竞赛设计主题、经济技术指标、功能模式、平面类型、外观和结构材料等几个方面,介绍历次全国城市住宅设计竞赛,并从住宅设计思路——经济技术指标、住宅工业化等,和设计结果——平面布局和外观等角度,对各时期获奖方案进行了比较和总结,其中单元模式相同、规模相似的典型套型平面作了较为细致的分析。结语部分在对三个时期全国城市住宅设计竞赛特点总结的基础上,试图归纳从1950s到1990s中国城市住宅设计的多条变化线索,由此观察到在住宅商品化探索时期,是中国建筑师住宅设计思维最活跃的时期。并分析得出结论,住房指标提高、政策规范限制相对宽松和福利房分配方式对住房主体多样性的保证,给建筑师提供了更大的探索空间,是促发其创造性的可能原因。论文共分为5章。第一章介绍了全国城市住宅设计竞赛的研究意义和本论文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到第四章按照住房体制改革阶段——福利制时期、住宅商品化探讨时期、住宅市场化时期,依次介绍了每一阶段全国城市住宅设计竞赛,并在每一章末,对这一时期的几次竞赛进行比较和总结。最后一章从住房建设地位和主要问题、经济技术指标、户内平面布局、住栋平面形态、经济性、住宅工业化发展过程、辅助用房、外观设计等角度梳理了从1950s到1990s五十年间竞赛所反映的住宅设计变化。
其他文献
伴随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经济制度改革的深化,中国作为高速城市化的地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城市化和机动化的双重压力,使城市空间结构系统和交通系统之间存在的矛盾受到
城市发展,人口聚集,我国住房问题凸显。为解决当前日益凸显的住房矛盾,我国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重庆市提出的通过建设“公共租赁房”来解决城市住房矛盾的重庆模式揭开
学位
根据文物建筑保护工作本身的特性及要求,决定了保护性设施的建设在文物建筑保护工作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是文物建筑保护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类型。随着当今文物建筑
新乡土建筑和乡土建筑属传承与被传承的关系。乡土建筑自然生长于民间,是广大劳动人民长期生产、生活,就地取材、因时因地,在世世代代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无意识创作的成果,是世界文
当下之中国,正处于全国范围高速铁路建设全面铺开、迅猛发展的时期。于此同时,中国城镇化发展也处在由量增到质升的关键转型阶段。如何在充分发挥高速铁路技术对中国城市发展
现代社会技术的高速发展对人类文明的促进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带来的问题也是尖锐的,如资源枯竭以及污染加剧,带来生态系统不稳定等问题。在建筑上也面临生态危机和资源压力,由
文章主要从低层高密度住宅在我国发展的必要性出发,以案例为依托,系统分析了其组合模式和平面设计原理。同时又结合杭州中惠住宅区设计项目,运用对比方法,进一步深化探讨了低层高
西南山地城市形态受多种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的影响。自然要素如山体、江河、气候等,人工要素如城市结构、绿地系统、区域环境等。在这些要素的综合作用下,西南山地城市形态显现
度假酒店是依托良好的自然或人工环境,为度假旅游提供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休闲活动的综合性场所。随着近些年来国内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度假酒店的数量也与日俱增,海南作为我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