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宫颈癌中出芽现象与肿瘤复发的相关性及分子机制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yw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肿瘤出芽预测早期宫颈癌复发目的明确肿瘤出芽在早期宫颈癌术后复发风险预测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根治性手术治疗的早期宫颈癌(FIGOⅠA2-ⅡA期),复查HE切片,统计包括肿瘤出芽在内的临床病理参数;出芽定义为肿瘤浸润性最前端出现的单个肿瘤细胞或不超过5个细胞的小瘤巢,选取出芽密集区于20倍物镜(奥林巴斯BX51,视野面积0.95mm2)下计数。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肿瘤出芽个数与宫颈癌侵袭性表型间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曲线检验肿瘤出芽个数对早期宫颈癌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并选取临界值将研究人群分为低级别出芽(Low-grade tumor budding,LTB)组及高级别出芽(High-grade tumor budding,HTB)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早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早期宫颈癌复发和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Kaplan-Meier法绘制LTB组及HTB组无瘤时间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间复发风险差异。联合HTB及经典复发危险因素建立新的复发预测模型,Log-rank检验及ROC分析检验新建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1.最终入选早期宫颈癌643例。2.早期宫颈癌中肿瘤出芽个数与肿瘤分化程度(P=0.008)、FIGO分期(P =0.004)、肿瘤大小(P=0.002)、间质浸润深度(P= 0.022)、血管淋巴管间隙浸润(P<0.001)及盆腔淋巴结转移(P<0.001)显著正相关。3.HTB是盆腔淋巴结转移(OR = 2.632,P=0.01)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也是早期宫颈癌患者术后复发(HR = 4.711;950%CI:3.051-7.275;P<0.001)及死亡(HR= 2.880,P = 0.001)的独立危险因素。4.HTB联合经典复发危险因子共建立了 9个新的复发预测模型(称为Model 1-9),其中Mode15采用HTB、肿瘤最大径≥4cm、浸润宫颈间质外1/3层以及淋巴管血管间隙浸润四项作为中危因子且定义满足任意两项为复发中危人群,其预测能力最强(ROC曲线AUC = 0.752);与经典模型相比,此包含四项中危因素的新模型不仅AUC值更大(0.752 vs 0.667),且敏感性(0.730 vs 0.656)及特异性(0.769 vs 0.679)均得以提升。结论1.肿瘤出芽与宫颈癌高侵袭表型相关。2.HTB是早期宫颈癌术后复发及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3.HTB、肿瘤最大径≥4cm、浸润宫颈间质外1/3层以及淋巴管血管间隙浸润组成的包含四个中危因素的新模型能精准地筛选复发危险人群,指导临床早期宫颈癌根治术后辅助治疗。第二部分SATB1经上皮间质转化促使宫颈癌肿瘤出芽的研究目的研究SATB1对宫颈癌肿瘤出芽的影响并探讨相关机制。方法1.选取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根治性手术治疗的FIGO IB1期宫颈癌组织制作组织芯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早期宫颈癌组织中SATB1表达,分析SATB1表达水平与肿瘤出芽个数间的相关性及其对预后的影响。2.短发夹RNA(shRNA)下调宫颈癌细胞株SATB1表达,建立稳转细胞株。EdU法检测宫颈癌细胞株增殖活性改变;Transwell实验检测宫颈癌细胞株侵袭及迁移能力改变。3.下调SATB1后:Tag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法及Western blot检测经典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因子的mRNA水平变化及蛋白水平变化;罗丹明标记的鬼笔环肽染色检测细胞骨架蛋白改变。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宫颈癌组织中EMT标志性因子E-cadherin的表达,Spearman’s rank相关分析检测E-cadherin表达水平与SATB1表达水平间的相关性。5.建立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分析SATB1下调后对裸鼠皮下瘤体积、肿瘤出芽及侵袭能力的影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SATB1下调后皮下瘤组织中E-cadherin、Vimentin及Ki-67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1.200例IB1期宫颈癌组织中SATB1阴性、弱阳性及强阳性的病例数分别为111(55.5%)、52(26%)及37(18.5%)。随着SATB1表达增强,宫颈癌中肿瘤出芽个数明显增多,两者呈正相关(r = 0.505;P<0.01)。生存分析显示SATB1阳性组复发及死亡风险更高(P<0.01)。2.SATB1下调后,Siha及Hela细胞的增殖活性、侵袭及迁移能力均显著下降。3.STAB1下调后,多个EMT相关因子mRNA及蛋白水平明显发生改变。其中,EMT标志性因子E-cadherin表达上调,转录因子Snail l及调控细胞结构的因子Vimetin表达明显下调。4.SATB1下调后,细胞形态呈现EMT逆向改变:由狭长转变为卵圆形,呈巢团状分布;胞浆内粗大的应力纤维减少消失,细胞微丝增多使细胞间粘附性增强。5.早期宫颈癌组织内E-cadherin表达随着SATB1表达增强而明显减弱,Spearman秩相关分析提示SATB1与E-cadherin表达呈明显负相关(r =-0.719,P<0.01)。6.体内实验证实SATB1下调后:皮下瘤体积显著下降;肿瘤的生长方式由侵袭性生长变为膨胀性生长,出芽消失;E-cadherin表达明显下调同时伴随着Vimentin表达上调,Ki-67增殖指数显著下降。结论1.宫颈癌组织中SATB1表达与肿瘤出芽个数正相关;SATB1表达提示不良预后。2.下调SATB1能够抑制宫颈癌细胞的增殖,减弱其侵袭及迁移能力。3.SATB1可能经EMT途径促使宫颈癌细胞出芽,从而促进宫颈癌的侵袭转移。
其他文献
实验目的:检测宫颈癌组织DNA中HPV整合情况、HPV和HMGA2拷贝数的变化,以及HMGA2蛋白表达分别在未病变宫颈、CIN和宫颈癌三种不同的组织中的水平,预测出HMGA2基因与宫颈恶变之间可能的关系,并探索HMGA2在宫颈癌变过程中可能起到的作用机制。实验方法:1.收集新鲜的宫颈癌的样本,提取DNA样本,并通过DIPS-PCR的方法检测出宫颈癌样本中的HPV整合情况以及整合位点。2.FISH探
随着雷公藤药用价值不断被开发,市场需求增大,造成野生资源日益减少,而雷公藤的栽培技术研究滞后,缺乏配套的种植管理技术已成为雷公藤种植的制约因素。本试验选址于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白沙镇平原村,采用3414完全施肥方案,通过测定不同采样时期不同施肥处理下雷公藤的生长指标(株高、根鲜重等)、生理指标(可溶性糖、总氮、总磷、总钾含量)、不同器官中活性成分含量(甲素和红素)以及雷公藤药材的其他指标(醇浸出物、
蜡梅属(Chimonanthus)起源古老,为中国特有属。蜡梅属植物于秋冬之际开花,栽培历史悠久,广泛应用于园林绿化之中。此外其花叶有芳香性,有着较高的科研和经济价值。蜡梅属植物的主要争议在于山蜡梅(Chimonanthus nitens)、浙江蜡梅(Chimonanthus zhejiangensis)、柳叶蜡梅(Chimonanthus salicifolius)、突托蜡梅(Chimonant
柑橘及其近缘种根毛稀少,主要依赖与丛枝菌根真菌形成共生体吸收土壤养分,其中氮是柑橘生长及果实发育的必需养分。依靠大量施用氮肥提高作物产量易造成氮素营养浪费,研究柑橘菌根途径的氮吸收机制,可为改善柑橘根系氮吸收效率、提高氮素利用率提供依据。课题组前期开展的转录组分析发现枳硝酸盐转运蛋白基因PtrNPF5.2受丛枝菌根真菌诱导表达,提示该基因可能参与菌根共生过程硝酸盐的转运,因此本研究通过苜蓿毛状根瞬
柑橘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重要的水果之一。中国南方多数柑橘产区土壤呈酸性,极易出现树体缺镁的现象。目前生产上主要通过根施化肥和叶面喷肥的方法来缓解这一问题,但是这些措施既不经济对环境也不友好,因此缺美导致的树体生长发育受阻和果实产量品质下降已成为制约我国南方柑橘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选择和培育耐缺镁的品种或砧木材料被公认为是一种缓解缺镁的有效且可持续的策略。崀丰脐橙是华盛顿脐橙的芽变。前期在
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 PLC)是指原发于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为全球第四位肿瘤致死的病因[1],而我国PLC病例数占全球总数的46.71%[2]。其有起病隐匿、临床症状不明显、进展迅速、恶性程度高、治疗难度大等特点,患者被确诊时多已为晚期,因而错失了手术治疗的机会,治疗较为棘手,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医疗负担[3]。癌症最易发生在慢性炎症环境中,在
沙门氏菌是一种广泛存在的食源性病原菌,抗生素在治疗致病菌感染中具有良好的效果,但是抗生素的滥用已经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如耐药性、导致腹泻与炎症、破坏肠道菌群平衡等。研究表明,益生菌在控制致病菌感染、增强机体免疫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本研究旨在从健康马的粪便中分离筛选出优良乳酸菌,研究其对沙门氏菌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主要内容与结果如下:1.乳酸菌的分离筛选分离的13株纯培养物经过测序鉴定和初步筛选,
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 前列腺癌失巢凋亡耐受细胞模型的建立及生物学行为研究目的:建立前列腺癌细胞失巢凋亡耐受模型并探究其失巢凋亡抵抗、迁移、侵袭、代谢相关生物学行为。方法:应用超低粘附培养板持续悬浮培养前列腺癌PC-3细胞和DU145细胞7天,然后将细胞转移至普通培养板继续培养2天,能够存活并贴壁生长的细胞即认为是失巢凋亡耐受细胞。采用FITC/PI流式细胞术检测PC-3、DU145亲本细胞
视觉注意力机制是人类能够在复杂场景中快速获取感兴趣区域的原因之一。对视觉注意力的研究源于认知科学和神经生物学,近年来快速发展于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科学中采用“视觉显著性”来量化视觉注意力,视觉显著性检测模型就是分析人的视觉注意机制,并设计数学模型来模拟这种机制。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视觉显著性检测模型在处理视觉信息方面已经越来越接近人类的习惯。但因为“视觉显著性”这个概念本身的定义尚不明确,所以目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