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M视角下高三圆锥曲线概念复习课教学研究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leng363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复习课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有着不同的种类,但都在高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特别是基础知识复习课,在承担知识巩固与总结责任地同时,也指导学生建立解题的基石。HPM视角下的教学设计一直是HPM的研究热点,其教学设计研究重点集中在新授课及命题课,近年来研究者将HPM教学拓展到了崭新领域——复习课。针对高三圆锥曲线复习课的重要性以及HPM复习课教学研究的启示,笔者对HPM视角下圆锥曲线概念复习课的教学进行了研究,探讨以下问题:(1)当前圆锥曲线复习课教学现状如何?(2)如何结合数学史设计HPM视角下圆锥曲线的概念复习课教学并实施教学设计?(3)HPM视角下圆锥曲线概念复习课的教学效果如何?所以本研究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发放问卷,以圆锥曲线为核心,围绕高中数学教师地教学进行考量,把握相关现状;第二部分,基于HPM视角,以教学设计的基本框架作为支撑,形成并完善圆锥曲线概念复习课的教学设计;第三部分,利用实验法以及访谈法对HPM视角下圆锥曲线概念复习课的教学效果进行研究,展现学生在HPM复习课教学下的转变。研究结果如下:第一,首先当前圆锥曲线的教学仍然问题,圆锥曲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对其对学生逻辑思维的提升、学科素养的促进等有着全面的认识,但与此相对,教师在圆锥曲线复习课上对圆锥曲线概念等内容的讲解以及复习方式大相径庭。其次,数学史在日常教学中的使用率仍旧不高,根据调查结果,教师更愿意在综合性、知识完整性较强的复习课上运用数学史。第二,笔者根据实践经历提取教学设计步骤,研读相关文献确定合理性,建立六个相辅相成的环节作为教学设计的基本框架,并围绕框架对圆锥曲线概念复习课进行设计与实施,证明HPM视角下圆锥曲线概念复习课教学是可行的。第三,HPM视角下圆锥曲线概念复习课的教学让学生对圆锥曲线的认识与理解有着跨度式地提升,以旦德林球为线索使得学生对圆锥曲线概念理解的深度以及概念之间关系认识的广度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与此同时对圆锥曲线统一定义有了鞭擗向里地理解,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学科素养水平,学生对HPM视角下圆锥曲线概念复习课也抱持支持的态度。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文从HPM视角下圆锥曲线概念复习课教学中得到以下启示:首先,设计要发掘教材与史料细节,找准数学史切入点。本研究紧紧抓住“旦德林球”这一关键线索,串联起整个圆锥曲线的概念,并以此设计教学。其次,教学要注意结合理论,巧妙运用教育教学法。不管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教师都要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发展学生的思维与能力,让复习课发挥最大的作用。最后,要进行多种尝试,发挥复习课的价值。HPM视角下的复习课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一线教师可进行尝试,发挥复习课的价值。
其他文献
<正>宅基地有偿使用是推进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突破口探索建立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机制,是当前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重心和难点。纵观各地的探索和实践,之所以未能形成大势,笔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本质上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框架缺陷在金融危机冲击下的一次总爆发。本文就欧债危机的演进路径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与判断,着重讨论了危机向银行、非金融私人部
<正>五代徐铉篆书许真人井铭宋拓孤本上海图书馆藏许真人井铭。徐铉文并书。长史含道,栖神九天。人非邑改,丹井存焉。射兹谷鲋,冽彼寒泉。分甘玉液,流润芝田。我来自西,寻真
针对一起汽机主汽门螺栓断裂失效案例,对20CrlMolVTiB材质进行了化学成分、力学性能、金相组织试验分析。试验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制造过程中热加工或热处理工艺不当,造成螺栓金相
DPI是运营商网络中用于流量识别和处理的专用设备,目前被大量部署于现网中。但传统的DPI部署方式带来了多个DPI系统并存、功能重复、维护管理复杂等问题,不利于DPI应用的大量
英语活动课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英语教学要利用课后教学活动,让学生会说、敢说、常说,养成会用英语交流的好习惯,培养学生英语素养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从服务设计与现代绿色生活方式两个方面入手,基于产品服务系统设计理念,探讨指导绿色设计的方法和构建现代绿色生活方式中的运用。首先明确服务设计是什么,服务设计国内外发
为了研究非线性橡胶隔振器的冲击响应特性,考虑到阻尼非线性特性的影响,建立一个8参数的非线性响应力参数模型,由此描述橡胶隔振器的冲击响应力与位移的迟滞回线特性。选择某
面对当前日新月异的业务新需求和复杂的市场环境,传统的人工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有的需求,更加智能化的解决方法急需提出。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随愿网络应运而生,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的灵感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学生的作文只有基于对生活细节的观察、思考,才能做到有感而发、真情流露。作文教学只有诱发学生的情感,唤起情感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