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改革开放后中国各地兴起的打造城市地标建筑热潮为背景,针对出现的问题,利用传播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分析。论文不拘于传统建筑理论的解释及评价约束,将地标建筑的设计和使用看作一种传播活动,以地标建筑的传播过程为研究对象。提出对地标建筑的设计及评价应参照其传播学特征加入受众群体的解读要素和建筑信息传播特性的影响要素,从而使地标建筑的评价、设计体系更加客观、完善。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地标建筑的设计和实现就是作为传播者的建筑师通过建筑媒介向作为受众的社会大众传播各种标志性信息的过程。决定这一传播过程成败的关键要素之一就是实现社会大众对标志性信息的顺畅解读。论文即以受众和信息为主要对象进行地标建筑的传播特性浅析。
在地标建筑的传播过程中,作为受众的社会大众群体是整个传播活动的核心。论文利用传播学“受众中心论”的原则,分析了受众的需要、关注点以及对于地标建筑的固有态度等特征。总结了传统建筑理论之外的一些社会因素,它们能够深刻的影响一个地标建筑的传播效力。因此,论文将社会大众的解读角度融入设计和实现地标建筑的评价体系中,从而使该体系更加的客观和完善,促进建筑师和社会大众的契合。
论文还研究了地标建筑的信息传播系统。一个地标建筑实体总是包含了复杂的信息传播系统,既有建筑自身的信息,也有建筑的附着信息。文章对建筑实体的自身信息进行了传播特性研究,提出了一些符合地标建筑信息传播原则的建筑实体设计手段,作为传统建筑设计理论的有益补充和完善。同时,文章还关注到附着信息对地标建筑的传播影响,对这一类容易被设计者忽略的信息类型进行了分析,号召建筑师不仅要善于利用传统的建筑自身信息来表达设计意图,还要重视和利用地标建筑附着信息对于传播效果的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