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建筑师与大众的契合——城市地标建筑的传播特性浅析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lentmo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改革开放后中国各地兴起的打造城市地标建筑热潮为背景,针对出现的问题,利用传播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分析。论文不拘于传统建筑理论的解释及评价约束,将地标建筑的设计和使用看作一种传播活动,以地标建筑的传播过程为研究对象。提出对地标建筑的设计及评价应参照其传播学特征加入受众群体的解读要素和建筑信息传播特性的影响要素,从而使地标建筑的评价、设计体系更加客观、完善。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地标建筑的设计和实现就是作为传播者的建筑师通过建筑媒介向作为受众的社会大众传播各种标志性信息的过程。决定这一传播过程成败的关键要素之一就是实现社会大众对标志性信息的顺畅解读。论文即以受众和信息为主要对象进行地标建筑的传播特性浅析。 在地标建筑的传播过程中,作为受众的社会大众群体是整个传播活动的核心。论文利用传播学“受众中心论”的原则,分析了受众的需要、关注点以及对于地标建筑的固有态度等特征。总结了传统建筑理论之外的一些社会因素,它们能够深刻的影响一个地标建筑的传播效力。因此,论文将社会大众的解读角度融入设计和实现地标建筑的评价体系中,从而使该体系更加的客观和完善,促进建筑师和社会大众的契合。 论文还研究了地标建筑的信息传播系统。一个地标建筑实体总是包含了复杂的信息传播系统,既有建筑自身的信息,也有建筑的附着信息。文章对建筑实体的自身信息进行了传播特性研究,提出了一些符合地标建筑信息传播原则的建筑实体设计手段,作为传统建筑设计理论的有益补充和完善。同时,文章还关注到附着信息对地标建筑的传播影响,对这一类容易被设计者忽略的信息类型进行了分析,号召建筑师不仅要善于利用传统的建筑自身信息来表达设计意图,还要重视和利用地标建筑附着信息对于传播效果的重要影响。
其他文献
本文以苏珊朗格的艺术符号美学理论为切入点,从艺术的视角在艺术手法应用、艺术观念的影响和互动空间的拓展层面,对媒体时代背景下艺术与建筑的互动关系进行探讨。此外,朗格的艺
全球化和信息化对城市与区域发展影响越来越大。每一次的技术革命都会引发社会经济的变革,但是每一次的技术进步都是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的,技术进步是城市与区域发展
在现有城市设计中,由于设计者对控制要素、控制方法与控制有效性与实施可能性认识的薄弱,街道空间与界面控制往往成为一纸空谈。归根结底,是街道控制中缺乏统一的指标体系控制造
公平,无论在何种社会意识形态、何种社会发展阶段,都是人们一直醉心追求的目标,并且在追求公平的过程中实现着社会的进步。因此,对公平问题的研究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时至今日,我国
当下中国城市建设活动极度活跃,使得自然山水环境遭到破坏,都市人居环境质量逐渐下降。同时由于西方模式化的城市建设方式的引入,导致都市的整体景观意象趋向于同质,都市原有的特
矿业城市面临着资源枯竭、生态遭到严重破坏、产业结构不合理、城市空间结构需要优化以及下岗职工再就业等生态、经济和社会问题。辽宁省是我国矿业城市问题集中地区,作者从
天主教堂作为西方重要的建筑形式之一,同样也是近代武汉城市建设过程中重要的建筑组成部分,而在武汉现存完好的六座教堂中,柏泉天主教堂是其中从建成到现在受到损坏最少的的一座
学位
近几年来,国内城市化速度逐步增快,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而城市景观特色却日渐消失。人们的审美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不断发展,城市景观特色的逐渐消失于人们日益高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国居民住宅观念和住房需求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住宅发展已从“量”的需求提升到“质”的享受,人们利用采暖、制冷设备改善冬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