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作为中华文化的象征符号,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孔庙举行的以祭祀孔子为主的活动简称祭孔,祭孔仪式的延续象征着“孔子之教”的传承。从封建王朝的“国家祀典”到现代社会的“民俗庆典”,年代久远的祭孔经过数千年的历史变革依然存续至今,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本文着眼于台湾地区,通过台湾报媒的媒介呈现来考察孔庙祭祀活动在当地的存续情况。本文选取了《中国时报》、《联合报》、《苹果日报》和《自由时报》台湾四大报纸,对四大报从2010年至2017年8年间关于孔庙祭祀的264则报道进行内容分析。通过对报道时间、报道区域、报道议题、报道基调的分析,可以发现媒介环境中呈现的孔庙祭祀在台湾地区依然具有重要地位。台湾地区的祭孔活动遍布台湾各个县市,每年维持春秋两祭,从未间断。孔庙祭祀在台湾兼具官方和民间两种属性,官方层面上的祭孔大典延续了其仪式特征,定时定期在固定的时间进行操演;民间层面的祭孔活动以一种民间宗教信仰的形式存在,浸润在民众的日常生活和思维观念中。孔庙祭祀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已经深入到台湾社会的各个层面,发挥着传承、教化、建构认同的文化传播功能。从传播的“仪式观”来看,孔庙祭祀活动本身是一种仪式传播,其仪式展演同时也是一种文化传播。从过去到现在,孔庙祭祀的传统延续了民族的血脉,在台湾构建和维系了一个有秩序有意义的文化空间。台湾与大陆自1949年分治至今,在地理与政治分隔的状态下却依然以祭孔的形式保存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对于这样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本文继而从文化记忆的角度解释台湾地区孔庙祭祀活动活跃至今的文化动因。正是因为文化记忆的力量,台湾才能在地理上一水相隔,政治上分而治之的情况下,与大陆因文化分而又连。正是因为文化传播的力量,两岸关系才能够破除政治藩篱,通过文化沟通实现真正的民心相通与文化认同。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两岸拥有相同的儒学基因,孔庙祭祀活动作为建构两岸认同的“最大公分母”,是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因此在与台湾的交流中,要着重发挥孔子文化的连接作用,增进两岸同胞对共同拥有的民族文化的文化认同,为两岸统一提供文化上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