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改造背景下高校毕业生生存意愿研究——以郑州市为例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haohui9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中村改造作为城市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对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使城区和郊区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促进城市的全面和谐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郑州市经过长达十几年的城中村改造,如今步入尾声,城中村将成为历史,一方面意味着郑州市的发展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另一方面城中村改造的完成对生活在其中的高校毕业生来说,将面临一个何去何从的痛苦抉择。在城市生活成本与租房成本的不断上涨的压力下,居于其中的高校毕业生由于自身资本与资源的匮乏极易陷入生存困境。城中村改造在我国已经进行了很多年,很多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居于其中的高校毕业生这个群体的利益。高校毕业生为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做出的贡献是母庸置疑的,我们有必要对这个群体的切身生存问题予以重视和关注。  本文在郑州市城中村改造即将彻底完成的背景下,通过深入城中村对高校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获取相关基础资料,以结构制约与理性选择这一对社会学理论为框架,试图探讨城中村改造对居于其中的高校毕业生的影响,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的困境有哪些,以及高校毕业生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做出生存意愿抉择的,结构制约下产生的困境又如何反作用于他们的行为抉择,最后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提出一些合理的应对策略,在为城市留住高素质人才,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解决这一群体的生存困境。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学术脉络的形成,首先是在沈阳市九路市场发现的群体性财神崇拜现象的启发下,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思考民间信仰在特殊时期的特殊性,结合我国社会转型的独特性,由此形成了对
苏教版小学语文中年级教材的单元练习中都安排了一个板块叫“读读背背”,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我们要链接文本,让静态的读读背背变为动态的理解应用,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语言
学位
本研究扩展文化再生产和资源转换这两种关于家庭背景如何影响子女受教育机会的解释,对家庭背景在教育分流中发生作用的机制进行了探讨。作者以2003年全国综合调查数据资料(CG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网民人数的日益增多,互联网对于我们公民的影响日益加深。李克强总理将“互联网+”纳入政府工作报告,互联网对于我国各行各业都产生了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