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大豆灰斑病的发生危害、分布区域进行调查;在采集的样本范围内研究了病菌的致病性变异;分析了主要栽培品种抗病性丧失的原因。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大豆灰斑病的发生危害、分布区域调查:通过2013-2014年的调查,明确了大豆灰斑病的发生与品种、菌源量、气侯条件有密切关系。不同熟期品种、不同类型品种病害的发生程度不同;不同气侯条件下病害发生程度不同;不同耕作栽培方式下病害发生程度不同。明确了大豆灰斑病在黑龙江省主要大豆产区的分布和危害。2、病菌致病性分化测定结果表明:在黑龙江的东部地区测定55个菌株样本,其致病性分化有7种类型,即1、2、5、6、7、8、10;在黑龙江的中部地区测定30个菌株样本,其致病性分化有8种类型,即l、2、3、4、6、7、9、l0;在黑龙江的北部地区测定32个菌株样本,其致病性分化有7种类型,即1、4、5、6、7、8、10;在黑龙江的西部地区测定32个菌株样本,其致病性分化有7种类型,即1、2、4、5、6、7、10号;在黑龙江的南部地区测定12个菌株样本,其致病性分化有5种类型,即1、4、6、7、10。3、品种抗病性丧失原因分析认为,强致病力菌株的出现和致病频率的上升。测定结果为对l号代表菌株,表现抗病品种有35份,占27.1%,表现中抗的品种有64份,占49.6%;对6号代表菌株,没有表现抗病品种,表现中抗的品种有41份,占31.8%;对7号代表菌株,表现抗病品种有14份,占10.9%,表现中抗的品种有55份,占42.6%;对10号代表菌株,没有表现抗病品种,表现中抗的品种有42份,占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