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客观要求。“农业兴则百业兴,农业稳则天下宁”。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近70%的农业大国。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并成为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因此,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改革与重构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任务。这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加强工农、城乡协调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这种发展战略和公共政策的调整,标志着我国已进入“工业支持和反哺农业、城市辐射和带动农村”的发展阶段,长期以来客观存在的“决策城市化倾向”即将终结,这无疑使我国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改革面临难得的国家发展战略和公共政策机遇。而且,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发展和完善。随着国家经济总量的增长,国家财力相应增强,民间资产也已有一定规模的积累,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为重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障和现代市场经济环境。
可以说,由工农分治、城乡二元的公共服务体系向工农业和谐、城乡一元、互促互动的公共服务体系的转变,将是本世纪上半叶我国社会最重要最伟大的转轨。重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在我国农村和广大农民处于艰难的爬坡时期,在新农村建设掀起新高潮的历史背景下,尤其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实践价值。
本文除绪论外,主要分三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对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的发展历程进行全面细致的历史回溯,描述其演进轨迹及特点,具体分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个时期的发展历程。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已建立起最基本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保证了国家工业化优先战略的实现。但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加上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限制,不间断的政治运动的干扰,随着时间的推移,包括农村公共服务在内的整个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最终陷入徘徊不前和难以为继的境地。市场经济时期,以农村税费改革为分界线,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演变划分为税费改革之前和税费改革之后两个阶段。税费改革之前,农民作为相对独立于乡政府和村委会的农业生产经营者,成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直接承担者。这虽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公共服务的发展,但也直接加重了农民负担。实施税费改革就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负担问题的一项重大举措。各级政府承担起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主要责任,并积极探索农村公共服务的新机制和新办法。
第二部分,对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状况进行现实考察,主要阐述重构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必然性和紧迫性,并对造成目前状况的原因进行具体分析。
必然性主要表现在:我国基本国情和农业产业特征对重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特殊要求;中国经济发展对社会发展和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改革内在要求;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建立与世界接轨的成熟的现代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紧迫性主要表现在:农村公共服务的组织体系尚不稳定;农村政策制定和执行存在误区;农村公共财政运转问题突出;在建设新农村的社会背景下,农村旧有公共服务体系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差距较大。造成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城乡二元公共服务供给体制、落后的农村基层政府机构设置、不合理的政绩指标考核体系以及农村地域广大、人口分散的自然因素。
第三部分,对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进行未来瞻望,主要阐述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重构框架及其实现的策略步骤。
首先阐明重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过程中的政府管理和角色定位。主要包括重塑政府公共服务理念、健全农村公共财政、深化政府基层公共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农村公共服务政策体系等方面。然后阐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分类重构框架。主要包括农村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农村公共环境和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农村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农村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方面。最后根据以上论述,确立系统改革与分步推进的战略。具体分为“十一五”结束时、2020年和本世纪中叶三个阶段的发展构想。
本文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紧扣中国实际,跟踪热点,对农村公共服务从历史、现实和未来进行全方位、历时态的把握,对其进行客观的纵向描述和分析,从而把握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一般规律,即政府与农村草根力量的互动与配合;
第二,兼以个案研究,采用演绎思维方式,推及一般,对相关概念进行详尽、全面的分析。在对农村社会问题给予人文关怀和情感维护的同时,力求以理性、中立的态度反映和解决问题,最终确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重构框架及其实现策略。